“八思巴字”文献与蒙、汉、藏语接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大学召开
- 香港卫视
- 2022/10/03 14:51
-
收藏
-
72.5万
在元世祖忽必烈的旨意下,八思巴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结合藏文、印度梵文、蒙古文、汉字,以及蒙古语音和维吾尔语读音的特点,创制了可拼写蒙、汉、藏、梵、维吾尔等多种语言文字的新字,史称“八思巴字”,也是后来元朝政府颁发诏书推行使用的“元朝国字”。“八思巴文”的创制和推行,加强了蒙、汉、藏、维吾尔等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元朝社会的文明进程,为中国古代文化增添了奇异的光彩,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石之一,是“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的珍贵史料。
元世祖忽必烈和帝师八思巴在六盘山会盟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蒙古文古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了推进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基于八思巴字文献资料的蒙、汉、藏语接触研究”,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由内蒙古大学主办、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承办、中国蒙古语文学会、内蒙古古籍征集研究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协办、由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教授正月召集的“八思巴字文献与蒙、汉、藏语接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9月29日在内蒙古大学隆重开幕。
北京、西藏、青海、甘肃、新疆、天津、山东、内蒙古自治区等地,以及俄罗斯、蒙古、日本等国家近80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会议。开幕式由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院长吴英喆教授主持,内蒙古大学副校长额尔很巴雅尔、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伯君、蒙古国科学院特木尔陶高院士、俄罗斯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保罗•瑞金等嘉宾分别致辞。
内蒙古大学正月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乌云毕力格教授、日本大谷大学松川節教授、内蒙古大学那顺乌日图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嘎日迪教授、济南大学宋洪民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青格力研究员、内蒙古师范大学哈斯巴根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布日古德研究员、青海省因明学会噶尔哇•阿旺桑波会长等40余位专家学者做主旨报告或宣读论文。
青海省因明学会噶尔哇•阿旺桑波会长线上分享研究课题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八思巴字”的研究对深刻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进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加强中华学术对外传播都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共享共研的交流平台”,大家围绕八思巴字文献研究、八思巴字文献与蒙、汉、藏语接触,八思巴字研究史、中期蒙古语及其文献研究等主题进行深度的学术研讨。
自古以来,“儒、释、道”三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命脉精髓源远流长。元朝时期,哪里有孔庙,哪里就建有帝师殿。孔庙里继承与学习《论语》《中庸》《周易》等学问;帝师殿里,学习以“八思巴文”翻译的萨迦班智达所著《萨迦格言》《量理宝藏论》和帝师八思巴所著的《彰所知论》,正是在这种接纳和宽容的政策下,元朝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较为繁荣的朝代,其历史意义重大。
八思巴文和汉文的《百家姓》对照
据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地区出土的八思巴字文物,以及博物馆等一些单位收集珍藏的共计约有数十件,河北、湖北、江苏、河南、广东、温州等地都发现有“八思巴字”的文物,北京居庸关云台的八思巴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多种形状的八思巴文印章、陕西重阳万寿宫的圣帽牌、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的《元刊体林广记》等,都是以“八思巴字”译写蒙、梵、汉语的具体见证。在德国柏林人类学博物馆中,还珍藏着以“八思巴字”翻译的《萨迦格言》印本片段。
“八思巴字”翻译的《萨迦格言》印本片段
“八思巴字”的产生,促进了元朝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交往,也促进各民族之间文化的认同、融合、交流与发展,它作为元朝维护祖国统一、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语言文化工具,是增强民族和国家认同的有力文化纽带,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的鲜明昭示。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正月教授
在数千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闭幕式上,此次学术研讨会召集人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教授正月女士做大会总结发言,她说,元朝所留存下的“八思巴文”珍贵文物遗产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产,是极为难得的资料,对我们研究元代社会制度、经济和文化都有相当益处!(张楚悉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