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登录
 两周内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社交帐号登录

港媒专访习近平初中老师陈秋影

  • 香港文汇报
  • 2015/09/10 09:37
分享到:
  • 收藏
  • 20.1万

        师生缘系半世纪 尊师重教情不移

■2003年,陈秋影与习近平师生再次相见。受访者提供

        1965年9月,北京八一学校。从北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已在这里教了5年书的陈秋影老师,又迎来了新一届学生。她与一位勤学好思、宅心仁厚、朴实谦逊又特别热爱杜甫诗歌的12岁少年学子就此结下师生之缘。此后50年间,无论环境如何变迁,这对师生的联络从未间断。在今年教师节来临之际,陈秋影老师欣然接受香港文汇报独家专访,谈起了这位令她骄傲一生的学生--习近平,娓娓讲述习近平50年来尊师重教之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陈秋影引述孟子所言来概括习近平青少年时代的经历。担任教师工作近20年的陈秋影,教过的学生超过千人,她能够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来判断孩子们的家教和素养。在习近平升入中学的年代,他的家庭正遭受磨难,父母在政治上备受委屈,但“一个12岁的少年,却能表现得如此平静,小小年纪就‘每临大事有静气’”。

        称习近平仁厚 爱求知喜杜甫

        陈秋影老师记得,习近平刚升入初中时,是1965年秋季,当时习近平和他的一些小学同班学友,都进入一(四)班学习。在班里,习近平年龄稍小,大约刚满12岁。不过陈老师很快就发现,这位小小少年很少在课间休息时喊叫打闹,十分稳重仁厚,他在课堂上勤学多思,下课后还要向老师请教一些问题。

        陈秋影喜欢杜甫的诗,在课堂上讲杜甫的诗“是那种悲天悯人的、充满人民性的、怀抱苍生的诗歌”,然而并不是每一位同学都能有如此认识。她还记得,当讲完杜甫的《绝句》,习近平在下课之后主动来找她,说他十分喜爱杜甫这位大诗人,还希望更多地读一些杜甫的作品。这件事让陈老师看到了习近平在求知方面永不满足的优秀品质。

        “文革”遭受磨难 精神支持学生

        “做教师是我的宿命,也是我的天职”,陈秋影对记者说,她自幼生长在充满文化气氛的知识分子家庭,她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时代分别在著名的辅仁小学、贝满女中、北京师范大学度过。这些良好的教育,给她的一生留下深刻印记。甚至在“文革”那个癫狂的年代,这些自幼形成的品格,令她敢于批评违反政策的种种暴行,给予八一学校那些家庭遭受磨难的少年人真诚的关心和心灵慰藉。

        “他曾跟我讲起过一件事,有个作风很差的小学体育老师,在‘文革’武斗之风兴起时欺负他,说他是‘黑帮子女’,我就告诉他,这样的人不配称老师,就是流氓。”年逾古稀的陈老师回忆起这件事仍十分激动,谈到动情处甚至眼含热泪。她说,在当时很多人已经吓到不敢说话的时候,她敢于站出来坚决反对,“其实我当时没有具体帮助习近平什么,只是在情感上同情他”。

        滴水恩涌泉报 携妻看望恩师

        1968年习近平刚15岁,即赴陕西农村插队锻炼,后来又经历了一些曲折才得到进入清华大学学习深造的机会。毕业后主动选择到基层,一步步走上从政的道路。作为习近平少年时代的老师,陈秋影一直通过各种渠道,关注着这位优秀学子的进步和成长。她曾经在一封书信中对习近平说:“你是大器之才,我相信你在各个不同的岗位上,都能把工作做得十分出色。希望今后能够经常得到你的好消息!”

        陈秋影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习近平身上有最实际的体现。他对曾经的母校和老师们一直记挂在心。习近平在外地工作期间,每逢有来北京开会或是处理公务的机会,他总会抽出一些时间,和少年时代的学友相聚,或是去拜望教过他课业的老师。陈秋影在上世纪90年代遭遇过一次车祸,习近平曾亲自到家中探望。当过习近平班主任的齐荣先老师,身体一直不好,习近平来京开会时,曾带妻子彭丽媛一起去齐老师家中看望,还嘱咐身边的同志为老师找医生,找对症的药品。这种细致的关心照顾,使老师们内心十分感动。

        “您永远是我的老师”

■1993年9月,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利用到京开会的间隙,来到家中看望陈老师。左一、左四分别是习近平的同班同学。 受访者提供

        “我看了习近平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会上讲话和阅兵,他讲到‘三个必胜’时传递出浩然正气,有大国领袖的胸怀和气度”,陈秋影的言语中难掩赞许之情。

        作为语文老师,陈老师尤其关注学生的文学造诣。“习近平对热爱人民和脚踏实地工作的干部格外有感情,我看他为焦裕禄填了一首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这首词的韵律、平仄处理都非常好,看来他在研习古典诗词方面确实下了很多功夫。”陈秋影充满欣慰地说。

        不只是老师看到学生进步深感欣慰,学生对于老师的成绩也由衷高兴。陈秋影说,她在1975年离开八一中学,到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近年来更是出版不少儿童文学著作。当年习近平在得知陈秋影的著作发表后,曾高兴地告诉周边人,“我的老师现在是作家啦!”

        1999年夏天,已退休的陈秋影老师笔耕不辍,创作出版了一册十余万字的童话集,由湖南少儿出版社出版。她把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新书寄赠习近平,作为精神上的沟通与交流。

        不久之后,习近平寄来回信,信中对陈老师退休之后仍辛勤耕耘表示敬佩。他写道,“尊师敬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如毛主席对徐特立老人所说的那样:您过去是我的老师,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将来还是我的老师。”这封信寄出的时间是1999年11月19日,但是陈老师至今仍能背诵这封感人至深的信。她还在为其他老师授课时讲起这封信,“很多老师被这种尊师重教的真挚感情所打动,流下热泪”。

        百忙不忘探望 名章寄托心意

■习近平在1996年赠送陈秋影老师的寿山石名章。 受访者提供

        陈秋影的书柜中珍藏着一方寿山石印章。这款六寸长的龙纹名章,边款上刻着:“陈老师惠存 习近平赠 丙子五月”这十几个隶书小字。“这款印章,在我心中有着无比的重量,因为这是习近平刚刚担任福建省委副书记时赠送我的。”陈秋影回忆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只有对十分亲近和尊敬的人才会赠送名章,这份沉甸甸的师生之情,至今令她感动不已。

        习近平在各地任职期间,除借来京开会等机会探望陈秋影老师外,还曾在福建、浙江等地多次与陈秋影会面。

        陈秋影说,习近平时常会带几本书给她。有时是他的博士论文或是著作,有时是他新到任省市的介绍。习近平还曾在冬日托人给她送来几头福建水仙,令她倍受感动。

        自掏腰包替老师买机票

        2006年春季,师生再次在杭州相见,那时的习近平已是浙江省委书记。“当时,正是习近平工作最为繁忙的阶段,但他利用周末晚上难得的休息时间,驱车来到我下榻的宾馆。师生相见,非常亲切。”

        那次,陈秋影老师返京时,工作人员说要为她订飞机票,原来是习近平特意嘱咐工作人员用他自己的稿费为老师订回程机票。

        特邀出席座谈亲切问好

        此后,习近平开始担任中央领导职务,工作更加繁忙,但习近平仍然没有忘记陈老师。2014年“六一”座谈会,习近平邀请陈秋影出席。“我坐在会场第一排,习近平特地走过来问候:‘陈老师,您身体好吧?’”陈秋影很高兴有这次会面,并且赠送给习近平一本她自己的新着诗文册《荷风》。

        在书的扉页上,她写下了这样的题词:“请近平同学阅存。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谢谢你,让老师体会到了世界上最高尚的这种快乐。”陈秋影微笑着回忆说,“我是天下最幸福的老师”。

        少年近平曾误会父是“副经理”

■曾经的八一学校旧照。 网上图片

        讲起自己学生的轶事,陈秋影的笑容温暖、慈祥而和蔼:

        2014年“六一”在民族小学举行的那次座谈会上,习近平向包括陈秋影在内的与会师生,回忆过一段自己在八一学校小学部就读时期,也就是他7岁左右时的一个故事。她引述着习近平当时幽默的话语说,“八一学校是部队子弟学校,我的同学家长大部分都是军人,每逢周末,他们的家长来接送同学时都穿着军装,戴着肩章、领章,很神气。我就想我的父亲怎么没有肩章呢?周末回家后,我问家里人,我爸爸怎么没有军装,没有军衔啊?家里人告诉我,你父亲不是军队系统的,你父亲是副总理啊!第二天,我回到学校宿舍,得意地告诉小伙伴们,我知道我爸爸是做什么的了!他是副经理!结果,同学们还搭茬问道,副经理?你爸爸还管商场吗?”

        “全场都哈哈笑起来,”陈老师说,孩子们之间稚气的对话,正表现出习近平从小的良好的家教,“他的家里人非常低调,习近平的父亲从来不准许孩子们的虚荣与攀比。习近平的成长中也没有纨绔子弟、公子哥那一套。”

        好人被欺会流泪

        陈秋影老师曾多次见到习近平与彭丽媛夫妇。更难得的是,他们在上世纪90年代时,还曾在福州一起唱过卡拉OK。“我发现他们夫妇关系非常融洽,彭丽媛非常配合他,两人互相理解,都给彼此留有足够的信任和空间。”陈老师说,彭丽媛还曾对她说,听齐心老人讲,习近平小时候非常有同情心,他看书的时候,看到好人受委屈就会流泪。“近平从小就是个特别仁义的孩子,仁厚就是‘泛爱众,而亲仁’的境界,习近平正是具有仁厚之心的人。”

        记者手记:师生之谊 因纯洁长久

■陈秋影老师年逾古稀仍笔耕不辍,潜心研究国学。 记者刘凝哲 摄

        到北极寺陈老师寓所拜会陈秋影老师时,正值北京雨天,陈老师出门迎向冒雨前来的我们。她那充满活力的言谈和优雅的举止,令我们难以相信,陈老师竟然已是76岁的古稀老人了!

        陈秋影有三个身份,教师,编辑,作家,而且是少儿出版界著名编辑,儿童文学领域的著名作家 ,后两个身份广为人知。但是直到习近平去年六一座谈会上公开介绍陈秋影是他的中学语文老师时,陈老师桃李满天下的教师生涯方广为人知。

        那么,陈老师为何让习近平牵挂至今?

        “教师,就是要把全部热情和努力,用来热爱、了解和引导学生”,陈秋影从小立志当老师,她从不责罚、打骂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她认为孩子之所以懂事和美好,是源于周围环境中的关爱。

        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是陈秋影为人师表的准则。“我会更新知识,不能让学生感觉乏善可陈,落后于时代”。退休之后的陈秋影,在继续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之外,还潜心国学研究,她参与主编《在国旗下的讲话.国学篇》,并且担任学钜大国学工程的顾问,她想在精力尚好的岁月中仍然致力于推动国学复兴的崇高事业。

        师生之谊,因纯洁而长久。陈秋影说,自己从未因个人问题麻烦学生,也从不会要求各种物质和荣誉。

        习近平曾提出,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而在陈秋影老师身上,我们深深感受到这些。

        陈秋影 从语文教师到儿童文学家

■陈秋影年轻照

        陈秋影,女,1939年5月出生于河北唐山市,汉族,笔名:凌波、佳音。自1946年开始,一直在北京生活,196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北京市八一中学语文教师,《北京少年》编辑部编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幼儿画报》、《孩子天地》主编、编审和顾问。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系北京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过冬的奥妙》、《伪装大师奇遇》、《我爱五星红旗》、《陈秋影童话专集》。

香港文汇报记者 刘凝哲、凯雷 北京报道

  • 标签:
分享到:

相关推荐

港媒专访习近平初中老师陈秋影
香港文汇报 2015/09/10
特首:粤港推动一带一路
大公网 2015/09/10
反对派浪费公帑扰民
大公网 2015/09/10
当局研选民登记与时并进
大公网 2015/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