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界人士谈转变当前中日关系
- 南方周末
- 2014/07/15 16:44
-
收藏
-
15.7万
如果舆情向中日和好转变,再加上现有的中日经济交流基础,安倍首相会转变自己的对华态度的。因为价值观外交并没有规定一个明确的终点。
2014年6月5日,中国前国务委员、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唐家璇访日,日本媒体称之为“重启中日经济交流项目”之旅,日本经济界人士的认知和期待如何?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
为了9月27日到29日在东京召开的第10届“东京·北京论坛”,言论NPO代表(理事长)工藤泰志在北京一天走访了七八个地方,不断地见官员、媒体、企业方面的人。所见的人大都在过去的论坛中见过,距上次在北京举办的论坛才10个月,“你的眉毛白了!”不少人见到工藤的时候,首先发现这位56岁的壮年人,在过去的半年里忽然眉毛白了三分之一。
“日本媒体在大量报道TPP(美国主导的环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问题,其实东亚三国中,日本与中韩的FTA(自由贸易协定)做好了,才能有稳固的经济发展基础。但在政府间外交缺失的时候,这项工作做得同样十分吃力。”工藤对笔者说。
中国官员都成靖国神社 问题专家
中日经济互补的状态在这些年并未发生变化,和则两利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外交、舆论上的对峙,让中日经济交流不那么顺畅。
“2001年4月小泉纯一郎当选为日本首相,其后五年半的任期,让中国出现了一大批熟知靖国神社问题的官员。2001年当科长的官员,现在已经做到了处长、副局长,他们深知靖国神社的战争观,给中日关系带来的巨大麻烦,渐渐地失去了对日本的好感。五年多时间造就出了一个对日有特殊感觉的官员阶层。”一位在北京的日籍咨询公司总裁说。他十分担心安倍维持长期政权,同样的副作用会更大,延续的时间会更长。
过去咨询公司的总裁别说去拜会中方的处长了,便是见局长也不是很难,但现在就是去见中央机关的一位科长也不那么容易,参拜靖国神社问题让大家心照不宣。日常的工作与靖国神社并没有关系;况且碍着面子,中方官员并没有直接谈及日本首相参拜一事,但感情则确确实实地因为参拜问题变得疏远了。
“安倍首相要的正是这种心理上的日中疏远。个人的宗教信仰我们不想多谈,政治家是靠理念来指导行动的。激怒周边国家,反而能提升首相个人的支持率,小泉时代是这么做的,安倍更会深入及做下去。”咨询公司的总裁说。
他相信,今年秋季靖国神社举办大型庙会(秋大祭),或者12月安倍就职首相两周年时,“他会再度参拜靖国神社。因为现在安倍更需要在日本民众面前显示自己的硬派姿态。”
日企对华投资减少47.2%
日中经济协会北京事务所田村晓彦所长,5月下旬去成都、绵阳考察了中西部中国经济状况。晚上9点多走进日系超市华堂时,他吃了一惊。销售食品的楼层依然熙熙攘攘,即便是销售衣服、日用品的楼层,同样有大量的顾客在选购商品。“比我们在日本看到的景象要繁荣多了。”田村说。
但是,对华投资的急剧减少引起了田村的注意。
从商务部发表的2014年1到3月的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方面的数据看,与去年同期比,今年减少了47.2%,为12.09亿美元。这里面有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在过去长达二十余年的对华积极投资后,投资已经进入饱和阶段等特殊原因,但政治方面的影响同样很大。
对日本企业有着很大影响的《日本经济新闻》,这些年配合安倍内阁的宣传,时而热炒中国危机论,时而把中国描绘成会给日本带来巨大威胁的国家。受这种媒体的影响,对来中国投资止步不前的企业相当地多。在日本,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位天天读《日本经济新闻》的人,你需要回答他:是不是中国充斥着反日活动,中国军费为何年年增加,中国所有地方是不是都已经污染得让人无法居住,中国的大多数官员是不是都很贪很腐败等等问题。连篇累牍地数年如一日地进行这样的报道,很难让日本企业对中国有全面的认识。日本媒体也会报道中国商机等,但这时人们会发现消息中绝少出现“中国”这样的字眼,而是冠上“新兴国”等,至少在标题上,让人看不出这发生在中国。
“将在华工厂进行调整,把几个工厂集中到一个地方,企业在华工厂数量出现了减少,但生产规模在扩大,这种情况在我们的调查中可以看到。目前还很难找到从中国撤退的例子。”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调查课阿由叶真司课长说。国际协力银行对日本大型制造企业的海外投资状况连续25年做了追踪调查,“2013年首次出现将印度尼西亚作为首选投资对象,而24年中一直排在第一位的中国,现在退到印度、泰国之后,名列第四了。”阿由叶说。
应该说,日本连续二十余年的对华集中投资,今后出现转变本在情理之中,但价值观外交、舆论的炒作加速了这种转变,让日本对华投资出现了巨大、快速的下滑。
在华日企各显神通
中日关系在当前这种政治舆论环境下,日本企业能否在中国获得发展,日立给出了一种解答:
今年4月,日立制作所高层进行了重要的人事调整,东原敏昭出任总裁。6月8日,东原来到北京,召集在华177家子公司近二百名总经理等高层来北京开会,布置了到2015年为止的在华业务重点、销售总目标。
“从销售看我们的在华业务,2012年销售额为510亿元,13年飞跃到了671亿元,增加了将近32%。而到2015年,我希望能够做到763亿元。在日立总销售额中,中国的份额从2012年的9%,提升到2013年的11%后,到2015年应该达到12%。”东原说。2015年要比大跃进的2013年再提升14%。在中日关系不是十分顺畅的时候,实现两位数的增加,东原有很大的信心。
“我们的电梯、存取款机业务在中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中国在推进高铁等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时,我们在中国本地的工厂也有了在信号、电机等方面拓展的空间。而最近很多中国医疗机构来向我们询问癌症治疗设备的相关业务。”日立在中国的总负责人小久保宪一说。从日立的业务上看,因其提供的是极具日企独到特点的技术设备,在中国市场上并没有太多的竞争对手,因此今后能持续获得发展。
三菱化学控股公司中国总代表濑川拓,在中国看到了汽车市场的巨大空间。
“汽车中的很多零部件是化工产品。除了我们能看到的车门内衬、座椅外表、车灯以外,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比如油箱等等也都是化工产品。我们在中国的业务中,和汽车相关的都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濑川说。
从三菱化学的生产特点看,其大部分原料来自中国,而市场也在中国。濑川在大力推进“地产地销”的经营方式。他认为今后中国能维持年产2000万台汽车的规模,这个规模的市场在世界其他国家绝对难以找到。《日本经济新闻》反复鼓动企业去东南亚投资,但东南亚的汽车市场实际上只相当于中国的十分之一。
日企在中国的“地产地销”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变化:中日贸易额的下滑。但是人们看到的是,不少日本企业在华效益很好,不断扩大了在华销售额,而今后在化工材料、汽车、社会基础、医疗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余地。中日政治关系一时难以理顺,但在中国本地生产本地销售的日资企业,受中日政治关系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如果能有一个顺畅的中日政治关系,日企在中国的发展会更快更大。至少不会比韩国企业差。”咨询公司总裁感叹地说。改变中日政治关系,恐怕要先从舆论开始着手。
改变舆情才能改变中日关系
言论NPO工藤泰志理事长认为,舆情来自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是充满民族对立情绪的“世论”(世间舆论),另一个是在对其他国家理解基础上形成的“舆论”。
简单、通俗易懂而又很激烈的世论,在成为一种舆情的主要构成内容后,政治家在自己的行动中,会特别注意世论的动向,通过迎合世论的需求,让自己的支持率得以提升。当“价值观外交”成为日本对外政策后,日本舆情中就仅剩下世论,剩下以和中国对立为唯一前提的舆论阵地。
安倍特别喜欢谈100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其实在100年前,日本的旅美学者朝河贯一在《日本祸机》一书中写道,“日本会有种不去客观理解国际舆论的倾向,这种倾向最终会将日本带入歧途。”工藤在读到这段话时,深有感触。“战前日本不去理解国际社会中的舆论,国家走向战争之路。我觉得现在这种倾向依旧未变。”工藤在自己4月出版的《言论外交》一书中说。
中日首脑间的对话已经断绝。至于今年11月APEC在中国开会时,安倍是否来中国出席,来中国之前需要做哪些准备,目前政府间的外交还未全面展开。5月自民党副总裁、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主席高村正彦访华,6月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唐家璇赴日参加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会议,但这些交涉似乎依旧没有为中日首脑见面铺设好红地毯。
“此时该是民间外交、言论外交出面活动的时候了。”工藤说。东亚的发展离不开稳定的中日关系,总是世论占据舆情主要阵地的话,中日就会一直对立下去。如果舆情向中日和好转变,再加上现有的中日经济交流基础,“安倍首相会转变自己的对华态度的。因为‘价值观外交’并没有规定一个明确的终点。”工藤认为改变安倍“价值观外交”,最后能靠的也还是舆论。
“在政府外交缺失的时候,我们首先该改变的是世论。”工藤说。从经济的角度看,中日没有对立的必要。外交上的对峙,世论的对立,并无经济基础,现在正是改变这种对峙对立的时候了。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