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版中国地图的几个问题
- 东方早报
- 2014/06/26 09:08
-
收藏
-
12.8万
编者注:2013年2月,三亚南中国海开发创意研究会秘书长傅中星造访《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单之蔷办公室,希望单之蔷为自己的书作序。被拒绝后,他给单之蔷留下了一本《中国地理全图册》,这本书让单之蔷留下了深刻印象。下文选自单之蔷所写的《中国国家地理》2013年2月刊卷首语,原标题为《因为三沙市,中国的版图才“竖”了起来》。
他(傅中星)在书中首先列举了横版中国地图的六大问题,其中之一便是:横版中国地图不是中国全图,而是两个局部图的拼接。他这么说很有道理,我们看惯了横版中国地图,全体中国人竟然从来没有直观、全面地在一张地图上将整个中国尽收眼底过。因为横版的中国地图将26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大陆面积1/4的南海及南海中的西沙、中沙、南沙群岛切割下来,再以比全图地图小两倍的比例尺,将其绘成另一个小方块,放在同一张图的右下角。如此,一个完整的中国就变成了两个部分的拼接。这的确不是一张中国全图。
傅中星又列举了以右下角的小方块来代表南海及南海诸岛的几大问题:
将南海及南海诸岛切下来放在小方块里,淡化了中国人的海权意识。横版中国地图给国人以错觉:以为中国东西长,南北短。其实相反,中国的南北相距5500多公里,东西相隔5200多公里,南北向长于东西向,一幅中国全图应该是竖图才对。
横版中国地图被中小学地理教材广泛使用,使得全国八成以上的青少年忽略了南海及南海诸岛。其实岂止是青少年,就连中央电视台在制作专题片“北纬30度中国行”时,印在采访车和服装上的中国地图都忽略了南海及南海诸岛。
横版中国地图还为南海周边国家侵占南海岛屿制造了借口。
……
我还想为横版中国地图加上一个问题:这种地图很可能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房屋设计—中国房屋层高普遍偏低,因为横版中国地图放在低矮的房屋中比较协调。试想一下,领导干部经常需要看全国地图,假如我们的地图是竖版的,楼层就需高些,地图摆上去才好看。如此,领导就会要求设计高一些的房屋,设计师总不能把房屋设计得放不下一张中国地图吧?也许这会影响中国房屋设计标准的制定。
这样说,并没有指责哪个部门或是设计者的意思。
看了傅先生的书,我去图书馆查了很多老地图。我想知道,这种把南海及南海诸岛设计成小方块,将之放在横版中国地图右下角的处理方式,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查阅的结果是:至少从民国十六年(1927年)起,就已经有了横版中国地图。因为地理学者屠思聪先生(他于1922年在上海创办世界舆地学社)在那一年编纂了《中华最新形势图》,那张图就是横版的,但右下角并没有小方块。
到了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亚光舆地学社创办人之一的金擎宇,编辑出版了一本《中国分省新地图》。这本书的开篇就是一张横版中国地图,在这张图上,南海及南海诸岛已经变成一个小方块,放在全图右下角,与今天的全国地图很像。也就是说,在地图上用这种方式处理南海及南海诸岛,至少从1948年就已开始。我量了这张图的尺寸:左右距离22.5厘米,上下距离16.5厘米,左右方向长了6厘米,明显是一张横图。
1950年4月,由三联出版社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地图》,其形式与金擎宇的中国地图并无明显差别,但是更“横”了—左右长34.5厘米,上下高23.5厘米,横向上多出了11厘米。从此,这种横版地图的形式便一直延续至今。
如今,60多年过去,整个中国都有了巨大变化,但是全国地图的基本形式却没有变(竖版地图后来在一些图集中出现过,但未在专题地图、也未在面向社会公众的挂图中出现过)。
我曾做过统计:300首唐诗中,179次出现“山”,132次出现“江、河”,仅40次出现“海”……在这样一种重农耕、轻海洋的文化里,会将南海及南海诸岛从全国地图上切下来放到右下角的小方块中,就不显得奇怪了。
在查阅老地图时,我发现一个现象:民国时,全国地图的编纂都由个人或民间机构编纂,国家要做的工作仅仅是审查,并在批准后颁发许可证即可。但是今天,地图的编辑出版不是审批和颁发许可证的问题,而是市场空间被压缩得很小。地图出版多由出版社负责,由傅中星这样的个人编辑的地图,难以获得出版许可(前面说的他的竖版中国地图只能以小插图的形式出现在一本书中,而不能以单张地图的形式公开出版)。他在书中写道:“将中国全图改‘横版为竖版’是当务之急,十万火急,我们将十万次、百万次、千万次地重复这个真理。”
在傅中星推出《中国地理全图册》之后几个月,中国有关部门就宣布推出竖版中国地图。当然,这不能说有关部门是受了傅中星的启发或是觉得他说的有理而听从了其建议。竖版中国地图的出版,我宁愿相信是被三沙市的成立逼出来的—地级市三沙市在横版图上无法表现,他们不得不把中国地图竖起来。如果三沙市不成立或级别低,竖版中国地图就不需要吗? (单之蔷)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