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登录
 两周内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社交帐号登录

高考替考升级 处罚不能“挠痒”

  • 四川文明网
  • 2014/06/19 16:26
分享到:
  • 收藏
  • 14.6万

  6月17日,央视报道有人组织武汉在校大学生“枪手”前往河南杞县等高考考点参加替考。教育部回应称,已派出工作组赶赴河南省、湖北省指导督办调查。河南省招办回应称,2014年该省已查实违规违纪考生165人,其中替考127人。(6月18日《新京报》)

  违规考生165人,其中替考者就占了绝大多数,可见替考作弊已成“产业式发展”和“规模式效应”。事实上也是如此,随着报道的深入,相关内情也逐渐浮出水面,从高考前几个月,武汉几所大学教学楼厕所内出现招募高考“枪手”的小广告,到考试前,考试组织者向每位“枪手”支付5000元定金,考试结束后将根据成绩补发“奖金”;从“枪手”价格一本三万、二本两万、重点五万,到买通关系打点一个考场起码7万,再到验证指纹时,监考老师发现破绽不阻拦,一个作案链得到了完整呈现,一切防控措施和制度安排,在糖衣炮弹之下都形同虚设。

  外界有举报,媒体有曝光,而唯独监管却始终后知后觉。一个作案多年的团伙,再加上招聘“枪手”的小广告昭然若揭,可见高考作弊现象的严重性。而事实上,近年来尽管管控措施越来越严,但高考作弊的案例却不时发生,有些案件还相当严重,其背后的原因就值得思考。就其根本来说,还是处罚失之过软,违法成本过低,无以遏制作奸犯科者的冲动。

  就教育部的回复来看,其处理分为几个层次,一是对涉及的教育系统工作人员,一律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二是对伪造、变更身份证准考证以及其他证明材料,由他人代替或代替考生参加考试的考生,取消当科成绩,并禁止参加其他国考1-3年;三是对替考的大学生“枪手”,将开除学籍。同时,构成犯罪的交由司法机关进行处理。确切的说,这样的处理遵循了一定的惯例,也符合《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的规定,但就整体来说明显偏轻,无以达到触及灵魂的效果。若没有社会诚信体系的风险和入刑的代价,单纯的禁考、取消成绩和开除学籍,恐怕很难起到威慑作用。(唐伟)

  • 标签:
分享到:

相关推荐

不放过替考利益链上的每个环节
南方报网―南方日报  2014/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