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登录
 两周内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社交帐号登录

社评:毁香港经济也是“占中”目标

  • 中评网
  • 2014/06/16 17:02
分享到:
  • 收藏
  • 14.4万

        “占领中环”将给香港经济带来重创,反对派还是一意孤行,为什么?

        中评社香港6月16电(评论员 铁舸)香港反对派“占领中环”的言行甚嚣尘上,尽管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的白皮书,但是反对派的极少数中坚人物并不因此而正视现实,更没有幡然醒悟,而是刻意歪曲、贬低中央的权威,反向利用白皮书带来的震撼,以悲情牌强推所谓“占中”的部署。

  迄今为止,绝大多数善良的港人都是对那些叫嚣“占领中环”的反对派头面人物进行善意的劝告,希望他们以整体香港经济利益为重,不要损害香港的经济运行。大多数港人不能理解,即使有政治纷争,为何一定要采取“占领中环”这种严重损害经济、损害每一个以港为家的民众的切身利益的方式?

  但是,如果把毁坏、摧垮香港经济也当作 “占领中环”的目标之一,人们就不难理解那些在外国势力支持下极少数反对派中坚人物,为什么罔顾香港的整体利益、无视港人的切身利益,而对“占领中环”一意孤行,竭力推动?因为,在外部势力支持下的香港反对派,其通过“占领中环”希图主导选举制度的短期政治目标,与通过毁坏香港经济、制造社会动荡以求制造“今不如昔”、扩展自身生存空间的长期目标之间,有着并行不悖的内在关联。

  就是说,所谓的“占领中环”只是反对派面对香港整体社会投出的一块石头,可以是一个目标,也可以是三个目标,能够达到“一石二鸟”甚至“一石三鸟”则效果更好,只是重要性与顺序有所不同而已。

  自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之后,不甘心退出的外国势力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一直希望在回归之后还能够继续维持足够的影响力,更进一步希望能够以某种方式变相掌控香港治权。

  首先,香港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外国势力追求主权是没有意义的,只能通过某种方式控制治权以实现政经利益的最大化。港英政府曾经希望“以主权换治权”,早就显示了英国对香港治权的高度关注。

  其次,外国势力想要控制香港特区的治权,必须让自己的代言人获得控制治权的机会,这就是英美某些政治人物力撑香港反对派,竭力贬低根据《基本法》制定的选举制度,强迫中国中央政府和香港社会接受他们拟定的选举设计的根本原因。

  第三,深谙选举技巧的外国势力,知道即使改变了选举制度设计,没有足够的社会基础也不够,必须通过培植反对派赖以生存的土壤,扩大反对派生存的空间。反对派要引导民众支持他们的不合理政治要求,就需要利用社会矛盾;想利用社会矛盾,就要强化社会怨气;而强化社会怨气,则需要制造切身之痛。

  香港长期以来都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城市,民众在港英政府百年一贯的政治高压下,参与政治的机会不多,对政治的复杂性普遍认识不足,对英美的政治经济手段互相支撑的熟练运作更深是所知甚少。反对派的支持者们,其中的多数不仅看不到反对派利用他们夺取香港管制权的政治图谋,更看不到反对派引导他们的怨气给他们自己逐步加深的经济伤害。相信不少善良的港人,只是出于心态求爽,被反对派的口号所迷惑,并没有认真思考支持这些蓄意毁坏香港经济、力图掌控香港管治权的反对派,长远将会给自己带来多么巨大的利益损害。

  很多港人,特别是部分支持反对派的港人,并没有认识到在这场牵涉政治影响、经济利益以及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的较量之中,香港事涉中国的核心利益,必须保护周全;但是对英美等外国势力来说,香港就是可以收取也可以毁弃的棋子。对捍卫核心利益的中国来说,对香港小心呵护,希望香港经济繁荣,社会稳定,顺利实施“一国两制”。而对于英美等为了他们的国家利益而与中国进行整体竞争与较量的外国势力而言,香港的经济繁荣与否、社会稳定与否,都服从于他们的国家战略;也就是说,香港的好与坏本身对外国势力而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好与坏这两种状态,哪种状态对他们施加对香港的影响更为有利?哪种状况对实现他们的国家战略更为有利?

  从回归以来中国与外国势力就香港问题的较量来看,很明显是外国势力不断主动挑衅与攻击,并不希望“一国两制”在香港能够顺利实施。而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维护香港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力保“一国两制”能够香港成功实践。

  举例而言,英美等外国势力支持的反对派中坚人物利用东南亚金融风暴给香港经济造成的重创,引导社会恐慌攻击香港特区政府,获取了巨大的政治利益。而中央政府在2003年与香港签订《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CEPA),就展示了中国中央政府维护香港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保障“一国两制”顺利实施的坚定决心。

  香港反对派及其背后的英美势力,深知从中国手中夺取管制权并不容易,只能是通过渐进式的攻城略地,在讨价还价中争取更多的政治利益,逐步靠近掌控香港治权的目标。因此可以判定,“毕其功于一役”并不是他们的真正选择,至少不会是唯一选择。虽然他们目前展示出来的言行似乎是表达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但是这种言行只是为了鼓舞士气的战术选择。以英国从各个殖民地撤退时都是深植多种政治、经济、社会甚至边界矛盾的习惯性恶劣行径,其实早就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

  就香港目前的状况来说,近期目标可以是通过动员所谓“6.22占中投票”、“七一”游行,进行大规模的舆论造势;但是从长远的较量考虑,还是要利用经济衰退给大量港人造成切肤之痛,并通过他们掌控的舆论工具给港人营造一个“今不如昔”的错觉,为英美势力支持下的部分反对派,培植更深的生存土壤,拓展更大的生存空间。

  如此,反对派不顾香港主流社会的反对、无视国务院新闻办的白皮书,一意孤行地要把“占领中环”变为现实,其司马昭之心,也就呼之欲出了:

  第一,当香港进入选举社会,爱国爱港阵营和英美势力支持的反对派之间,争取民众手中选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判断,就是香港回归之后,是“今更胜昔”还是“今不如昔”。对爱国爱港阵营而言,就是要与中央政府携手努力,以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证明“一国两制”下的香港“今更胜昔”;而对于外部势力支持的反对派而言,就是不能让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证明“一国两制”的创造性与合理性,必须让很多港人感到“今不如昔”。要集聚社会怨气、制造社会矛盾,就不能让港人生活在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状态之下。如果不能造成“今不如昔”的观感,听命于英美等外部势力的香港反对派,凭什么号召民众反对现行体制?

  第二,对长期接受港英政府歧视性殖民统治、高度重视经济成就,并对自己曾经是亚洲四小龙之首的光环深以为傲的港人来说,对政治复杂性比较麻木,但是对经济挫败感比较敏锐,因此,造成经济上的“切肤之痛”对香港反对派来说,是更为有效的强化怨气、制造社会矛盾的途径。

  第三,香港反对派已经在十年前利用亚洲金融风暴给香港造成的经济伤害,以“为民请命”的姿态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巨大的政治利益;如果不是中央政府及时推出CEPA特别是自由行,迅速复苏香港经济,并使香港社会积累的怨气在中央政府的经济支持下迅速消解,反对派的生存土壤和空间会更加宽广。可以说,香港反对派十年前从香港经济衰败中攫取了巨大的政治利益,同时也在中央政府支持下的经济迅速复苏中受到了明显的挫败。

  更简单地讲,香港经济好、社会稳,更多的港人相信“今更胜昔”,中央政府、特区政府和爱国爱港阵营得到更多支持;如果香港经济差、社会乱,更多人相信“今不如昔”,对外国势力支持下的极端反对派非常有利。

  可以说,在英美等外国势力支持下、需要用“今不如昔”来证明自身存在合理性的香港反对派,深知经济繁荣对自己生存土壤的破坏,和对自己的生存空间的压缩,因此,扰乱香港经济正常运营,毁害繁荣稳定,是保障他们深植生存土壤、拓展生存空间的重要途径。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最近多次出现有组织的、罔顾几十万与自由行息息相关的香港基层民众切身利益的所谓“驱蝗”行动。很多善良的港人认为这是极少数人“不够理性”,其实这些“极少数人”的背后势力,正是为了特殊的经济和政治目标,所采取的“高度理性”的点穴式行动。

  香港政治力量的对立并非如一般政体那样,在总体目标基本一致也就是为了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更加美好而相互竞争。香港作为中国特别行政区所容纳的各种政治力量由于牵涉了太多的外来因素,香港就需要保持高度警觉,以免被外国势力当作谋取战略利益的棋子。

  所以,港人千万不能将外国势力支持下的反对派所竭力部署的“占领中环”的追求目标,善意地限定在所谓的争取“真普选”这个假议题之上。那些在英美支持之下的所谓激进反对派,根本没有意愿为香港的经济繁荣添砖加瓦,而是需要把香港经济衰退作为强化社会怨气、拓展生存空间的工具。从这个角度看,所谓“占领中环”行动并不会仅仅限于只有一个已经注定无法实现的希望主导选举制度的政治目标,还应有用来辅助其实现政治图谋的打击、毁坏香港经济的隐形目标。

  对英美等外部势力支持下的香港反对派中坚力量而言,尽管已经不可能通过“占领中环”实现主导选举制度这个近期的政治目标,但是通过毁坏香港经济诱发民众怨气、培植生存土壤、拓展生存空间,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不也是很有收获吗?

  • 标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