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登录
 两周内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社交帐号登录

习近平要求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 香港卫视
  • 2016/06/17 17:00
分享到:
  • 收藏
  • 89.1万

2016年5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后,从中央到地方包括民间掀起了学习习近平讲话的热潮。

习近平要求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四川民间学者谈何为文化

本台讯:(记者/张存猛  邓林洪)2016年5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后,从中央到地方包括民间掀起了学习习近平讲话的热潮。

近日,香港卫视记者采访四川民间哲学社会科学学者丛守武先生时问道:习近平在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您是怎样理解的?

丛守武先生对香港卫视记者说:“过去我们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中国哲学思想的深邃和伟大。”

记者:您可不可以举例说明呢?

丛守武先生对香港卫视记者说道:“这不难。比如说关于对文化的定义,当前的近两百条文化定义都是西方学者制定的。为什么会有将近两百条呢?无疑正是因为没有一条是相对准确的。奇怪吗?人类居然到现在不知道什么是文化,至少不能比较清晰而准确的给文化一个定义。或许正因为受文化定义不明晰的影响,中国上层提出“文化强国”被执行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而任何产业都是产业,产业或许可以富国,却无论如何强不了国。” 

1.jpg

图一:香港卫视记者张存猛采访丛守武先生(摄像/邓林洪)

记者:对,我们注意到,习近平在座谈会上谈到:“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那么您认为如何践行“文化强国呢”?

就香港卫视记者的问题,丛守武先生是这样解释的:“首先必须明白什么是文化,才能知道怎么文化强国。外国人没说清楚的,中国人早就说清楚了。”

丛守武先生认为:当前全球关于文化的定义近两百条,连制定定义的人自己都不满意。现在沿用的基本是英国爱德华•泰勒的文化定义。泰勒的广义文化定义基本含义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之总和叫做文化”。而丛先生认为,首先不是人类创造了文化,而是文化创造了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

丛守武先生认为,泰勒定义内涵无限外延无边,无法作用于社会实践。他举例说:成都要建成文化之都,错了没有?没错。但没法建得成,也就是说,成都要建成“人类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总和之都”,显然是不可能的。同理,中国要建成“人类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总和之强国”,也是不可能的。设问,如果文化另有定义,成都的文化之都、中国的文化强国是不是能够顺利进行呢?

丛先生认为,没有找到文化的源头是形成近两百条不明不白的文化定义的根源。因此,弄明白文化的源头究竟在哪里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丛先生曾在2012年撰文说:中国道、释、儒家的观点都涉及到:文化是全人类共同的母亲,是人类、自然界共同的起源。现存的 “两论”不仅不完整,也不科学。尤其是“两论”中“总和”之说模糊了事物的边界,没有界定就没有定义。从认知来说,“无可以生有”,从对待说,只能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任何一项事物都是相对立、相比较而存在的。就当前人类的认识而言,只有宇宙是文化源头。

2.jpg

图二:丛守武先生在书房学习(摄像/邓林洪)

丛守武先生向香港卫视记者引证了我们传统文化中对“文化”的诠释:

文的本意,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孔子主持编撰的《易•系词下》中说:物相杂,故曰文(纹)。文不当,故吉凶生焉。《说文解字》:文(纹),错画也,象交叉。均指出“文”的本意是交错的纹理。

化的本义是变化,造化,改变,置换的意思。如《淮南子•原道训》:化干戈为玉帛;《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列子•周穆王》:千变万化;清•陈撰《玉几山房画外录》卷下载恽向《题自作画册》:食古不化;《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战国末年在易经的解释中《易•贲卦•象传》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以上两段话里的“文”即指纹理、符号,错乱的。日月刚柔相济,往来交错,文饰于天。“文化”是从“纹”“化”而来。以“化”的作用,将杂乱、错综的“纹”厘清,将人类的行止规范,使之达到人类认识自然社会和依照自然规律定义社会关系。天文和人文各自交错变化又相互交错变化而成天下。“文化”的本质是宇宙、自然、人类有规律的互动过程。

老子说(《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说:有一种存在(源头文化),在天地还没有的时候就出现了。在寂寥的宇宙中,按自己的规律运行显现,周而复始没有止息。她是天地自然万事万物的母亲。我不知她的名称,就把她叫做“道”,一定要给他一个名称,就叫她做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大道”吧。这样的一个大道大得我们看不到她的边,无边无际中,她愈来愈远,冥冥之中她又回到我们的眼前。所以,道是无边际的永恒,天是无边际的永恒,地是无限大的永恒,人也是无限的永生。这种存在中有四个永恒的存在,人是其中之一。人是效仿大地的,地是效仿天的,天是效仿道的,道是效仿永恒的、自然而然运行之规律的。老子的这一章对宇宙人类的形成的观点先于当今西方“宇宙大爆炸”论。

根据中国古人对“文”和“化”的解读,在人类生存境地归纳出天文,地理,人伦以及现代的新兴学科。世上万事万物原本错综复杂,只有通过“化”,才‘五色成文而不乱’《礼记.乐记》。如自周朝以来的君臣父子关系:君为天,臣为地;父为天,子为地;又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就是根据天上日月辰的运行关系而模仿而定下的人间的关系。《乾凿度》卷上说:《易》者,所以经天地、理人伦而明王道。是故八卦以建,五气以立,五常以之行,象法乾坤,顺阴阳,以正君臣、父子、夫妇之义。这可以说明,文化是对宇宙运动规律的认识后的模仿、运用。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说法,是人类错误地把对自然的模仿看做是“创造”。譬如:冬天,人们在大棚里模仿太阳的光热,生产出春天和夏天的蔬菜,就不能说是人在大棚里创造了一个太阳。太阳早在大棚搭起来之前就有了。人只是在大棚里模仿了源头的太阳。更容易理解的例子是,不能因为某某生了孩子,某某就创造了人。

中国的汉字起源于对大自然的模仿,象形文字是其它五种造字法的模本。山、水、日、月、人、虫、鸟、兽、云、雨、电••••••无一不是模仿大自然万事万物而成。然后才根据象形字造出了:指事 、形声 、会意 、转注 、假借字。汉字组成了汉文化的重要方面,汉字是模仿自然产生的,汉字产生的元素在自然中不在人的脑子里,汉字文化没有被人类所创造,只是被发现、模仿、应用。

再举一个具体的例子:中国夏朝的人民观察模仿天体的运行规律,制定出了中国的农耕文化:夏历。经过好几个朝代的补充,完善了以农耕为主的基础文化——二十四个节气。那么,二十四个节气的农耕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吗?它是人们观察体验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运用于人类社会生活。太阳运动不是人安排的,更不是人类“创造”出来的。

人们习惯说“人类创造和发展了文化”,是不知文化亦有源头。但不能因此就可以颠倒了文化源流的“母子关系”,大自然中包含着完整的源头文化元素和能量,通过对大自然的模仿,可以帮助人们探视和回忆源头文化的密码,学习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法则,推进社会发展。然而,模仿绝不是创造,更不可能用模仿控制和改变文化的运行规律。

或许有人问:拼音文字怎么模仿大自然了?据一些文字考古资料证明,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基本是象形文字中断后,重新创建文字的国家。有的虽然没有中断,却重新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创建了拼音文字。如一些国家的拼音文字是从腓尼基的楔形文字逐渐变化而来,而楔形文字又是从图形文字(象形)转化而来。有研究者指出楔形文字的22个字根,和中国的天干、地支的写法十分相像。或许就是从中国的文字符号衍化过去的。象形文字是所有文字之母。中国文字起源于对大自然的模仿,随后以“六书”衍化出更多的文字。拼音文字当是“七书”、“八书”所致吧。 

3.jpg

图三:香港卫视记者张存猛采访丛守武先生(摄像/邓林洪)

文字是模仿大自然而来,就正应了老子的“人法地”的道理。

“人类社会”是“文化”的集合概念之一。也是通过文化的融合作用而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改善、提高自己生存、发展条件、环境的方法之关系等。

国家先后出现,东西方国家的社会形态、思想意识、行为方式有很多的不同。不是因为先有各国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是因为宇宙文化即源头文化在推进过程中形成自然条件的多样性而不同。东方国家,以中国为例,因为自然条件适合种植业,逐渐形成了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农业国。农业的发展需要居住地的固定,需要经验的积累和交流,需要组织和管理。农耕文化自然就促成了适应“管理”的国家形态。管理,需要机构的协调,除了皇帝还需要集体领导(三省六部、郡县等等)。所以,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就是管理文化,“管理是生产力”就是这个道理。管理必然会产生“御人之术”,“攻防之道”,等级差异,分配不公,非正常竞争成为常态等等。为使社会进步发展,就会针对因管理而来的社会弊病,兴起“道德”教育,希望人人都做个有道德,讲仁义、懂礼貌或修来世的好人以和谐掉管理带来的社会矛盾。这是所有农耕国家的文化特征。

而一些西方国家,自然条件适合畜牧业,形成游牧民族。游牧居住的不固定和家庭之间的依赖性较少,管理也比较简单,人们之间偏重以契约方式来巩固生产关系和保障生活。

源头文化形成自然条件的差异,自然条件产生“管理型国家”和“契约型国家”,形成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归纳一下文化创造了万事万物的过程:宇宙物质能量无序中出现有规律的释放——改变了原有的物质存在的混沌状态——产生星系、地球、原始人类,完成文化创造大自然的程序(源头文化)——在文化内在规律的作用下,原始人类模仿自然——产生传说、神话、迷信、宗教、文字、完整意义上的人——产生艺术、哲学、政治、阶级、国家(中段文化)——产生中段文化的下游承接技能文化(末端文化)——产生“旅游文化”、“酒文化”(泛文化)——诞生了文化产品的制作业。

丛守武先生的文化定义模型如下:

文化模型结构四大板块:

源头文化;中段文化;末端文化;泛文化。

1、源头文化:宇宙物质能量有规律的释放过程;

2、中段文化:对自然、人文、社会、国家的记录和描述;

3、末端文化:对服务社会、国家的记录和描述;

4、泛文化:运用文化对商品、生活方式的记录和描述; 

对于这个模型,丛先生分别就它们的性质和含义对香港卫视记者做出了阐述:

文化性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源头文化的作用下,从“纹”化而为“文”,周期性发展,既非人力所创造,亦非人力所能改变、阻拦的规律。包括人类自主行为对文化的作用的描述和记录。

文化含义分别阐述。

源头文化:宇宙物质能量有规律的释放过程;源头文化的本体部分属于自然科学,前面已经进行过阐述。其子类就是中段文化、末端文化、和泛文化。

中段文化:中段文化则应该包含迄今人类对文化研究的大部分成果,包含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定义范畴的部分。具体说,中段文化是对自然关系,社会关系、结构、形态和国家文化的记录、描述,包括艺术、宗教、政治、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道德、新闻等。国家文化包含:国家的价值观念、制度文明、国民素质、发展道路、国家形象等。发展中段文化重点是研究、传承、创新、教育、运用;

末端文化:末端文化是对服务社会、国家的记录和描述。与中段文化的界分就是:中段文化描述的是文化主体,末端文化是主体的表现形式,是服务于中段文化或称之为中段文化的延伸部分,主要体现在“狭义文化”范畴,如出版、演艺、影视、摄影等文化表现、文化经营、文化服务等。从文化强国的基点出发,末端文化或可称之为:“国家的文化”。发展末端文化重点是尊重中段文化成果,顺势而为。

泛文化:举凡假借文化对商品、生活方式的记录、描述和补充的成为泛文化,包括旅游、烟、酒、茶、饮食文化之类。发展泛文化的重点是以娱乐大众的心态,用文化做概念,增加商品的附加值。

丛守武先生的文化总定义是:人类遵循宇宙物质能量释放过程的规律,通过模仿,以意识、语言、符号、图形、文字、数字、图像以及艺术形式对自然、人文、社会、国家、观念给以记录、描述、运用并置身其中的过程叫做文化。

4.jpg

图四:丛守武先生(摄像/邓林洪)

理论要运用于实践才有意义,丛守武先生对他的文化定义的核心意义和现实作用想香港卫视记者介绍到:

核心意义

将文化源头推向人类诞生之前;

提出文化不是人类创造的,是文化创造了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的全新观点;

文化是人类共同的母亲。人类不可能创造自己的母亲,只是遗传和发挥了文化的基因作用(模仿和应用文化),所以人类只有也必须敬畏文化,人类社会才会和谐发展;

文化不包含人类创造的物质部分,人类所创造的物质部分应归宿与“文明”。文明是“精神财富的外化”,不是文化本身。

现实作用

人类尊重和敬畏文化的发展规律,在同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为各国家,各民族的和谐发展提出新的观念和思路;

为和谐社会和强国的建立提出新的视角和思路;

找到了建立和谐世界的理由,使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可能;

他认为,本定义与此前所有的定义根本上的不同是:此前所有的定义,都是由人类“感触到的事物”给文化做出定义,本定义则是将人类“认识到的文化”记录和描述下来形成定义。

唯物主义辩证法说“存在决定意识”,承认“文化”先于“对文化的认识”而存在,才能给文化作出正确的定义。文化包含对哲学的描述,哲学源于文化,人类在哲学领域的分歧都是“流派”的分歧,找到了文化的源头,也就找到了哲学分歧的根源,人类的认识论终将会有接近真相的归途。

丛守武先生对香港卫视记者谈文化产业的问题时说道:

既然论的是文化强国,在此需将“文化产业”做个说明:文化属于“精神总和”范畴,产业属于“物质总和”范畴,“文化产业”是偏正词组,“文化”只是修饰“产业”的,说穿了,“文化产业”就是产业,诸如“美食文化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烟酒茶文化产业”等等。广义文化论将文化定义为“精神和物质的总和”是个模糊概念,不科学,不严谨,混淆了“文化”和“物质”的作用和反作用,不利于文化和物质的快速发展。或许正是因为广义文化论的影响,人们将万事万物都以“文化”来修饰,“性文化”、“厕所文化”之类的提法也由此而生。或许正应为受“狭义文化论”的影响,搞文化强国时就一个劲的瞄准美国大片之类,无疑,搞不成文化强国。

文化,是属于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上层建筑”是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它不是经济基础,也不是商品生产中的一个项目。把文化和经济嫁接起来生成“文化产业”,实际运行中,产业成不了文化,而文化却被产业强迫,任何产业都可以“以文化的名义”招摇过市。而文化,包括教育在内都成了牟利的产品、工具,完全偏离了文化的本质。混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概念,颠倒二者的关系,显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如果文化也能当做产业,那么哲学、思想、主义都可以待价而沽,马克思主义也应当申请专利。

发展“产业”就应该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市场需求,生产好的产品,做好服务,满足需求。不要把文化当标签贴在酒瓶上,也不要用酒把文化灌醉。更不要偷梁换柱把“文化强国”搞成了“文化产业强国”。

“文化强国”无论指的是建立“一个文化的强国”还是“以文化来强国”,都不是指“文化产业强国”。我们党诞生的时候,什么产业也没有,更没有飞机大炮,更没有GDP,可是我们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创建了国家,建设了国家。思想是什么?不是产业是文化!上层建筑是文化!发展规律是文化!今天我们的国家已经跻身于世界大国之列,有了强国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明确了发展道路,有了基本的制度保障,要建成一个“文化强国”,或“以文化来强国”,相信,即便是难,也能实现。

丛守武先生引用了习近平在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结尾:

习近平说: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这,就是习近平为“文化强国”指出的明确方向!

采访完丛守武先生,香港卫视记者颇有感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大力传承和弘扬,让它在现实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感到丛守武先生的“文化定义”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诠释和见解,同样值得深究和研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丛守武先生的文化定义是在优秀的中华文化基础上建立的,符合习近平在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指示的精神。(香港卫视记者•四川成都报道)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