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 | 香港奥运梦
- 香港卫视
- 2016/11/06 20:08
-
收藏
-
96.3万
为了奥运梦想,运动员长时间投入训练。然而,一旦成绩未如理想便要面对生活问题。如今,香港有一千名精英运动员,获得奥运参赛资格的只有三十八人,大部分人都与奥运失之交臂。那些香港土生土长运动员在追逐奥运梦过程中,又有哪些故事呢?
里约奥运会落幕,港人对其中两幕印象最为深刻:夺标希望最大的李慧诗失落奖牌,抱着教练沈金康痛哭;中国女排夺冠,队员相拥,喜极而泣。对许多运动员来说,赢得奥运金牌是一生梦想。无论是对于永不放弃的中国女排,还是对于越战越勇的李慧诗来说,她们的奋斗过程,令全球观众动容,更令香港人喝彩。
里约奥运会香港代表队进场
为了奥运梦想,运动员长时间投入训练。然而,一旦成绩未如理想便要面对生活问题。如今,香港有一千名精英运动员,获得奥运参赛资格的只有三十八人,大部分人都与奥运失之交臂。那些香港土生土长运动员在追逐奥运梦过程中,又有哪些故事呢?
乘着狂风,踏破海浪
她虽处逆境
但处变不惊,愈战愈勇
她令全球观众动容
更令香港人喝彩
一九九六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李丽珊在滑浪风帆项目上为香港代表团首次获得奥运会金牌,使滑浪风帆成为香港的热门体育运动。夺金回到香港后,港岛一时万人空巷。对奥运奖牌期待已久的香港市民欣喜若狂,街头巷尾,无不以李丽珊为话题。她那句“香港运动员唔系垃圾”,直到现在还被奉为金句。
李丽珊和老公
背负港人万千期望
承受腿伤之痛
经历失落奖牌之苦
她用行动证明
奥运精神比奖牌更重要
未获奖牌亦英雄
二十九岁的李慧诗与很多专业自行车运动员一样最初练的也是田径,这位香港姑娘患有贫血症,体能恢复比一般运动员要慢很多。二零零七年比赛时,李慧诗曾因骨折受伤,一度退出赛场。养伤期间,教练曾想过劝退她,但李慧诗对自行车运动的坚持和热爱让他打消了这一念头。
经过刻苦训练,重返赛场的李慧诗成绩突飞猛进,二零一零年便夺得亚运会女子计时赛五百米冠军。二零一二年伦敦奥运会,李慧诗夺得场地自行车女子凯琳赛铜牌,为中国香港代表团赢得伦敦奥运唯一一枚奖牌。
李慧诗夺得场地自行车女子凯琳赛铜牌
可惜,在里约奥运会中李慧诗未能如愿,凯琳赛中经历摔车,最终以争先赛第六名的成绩结束里约奥运之旅。四年的努力未能再次站上领奖台,李慧诗难掩失落,赛后接受采访时哭成泪人。然而,香港人没有因为她无法赢得奖牌而稍有微言,反而以她为荣,骄傲地认定李慧诗已经是了不起的英雄,含金量绝对不比一块真正的金牌逊色。
李慧诗在凯琳赛中摔车
培育竞技体育人才
建立体育项目兴趣
传承运动精神
凝聚社会力量
奥运运动员用尽“洪荒之力”,在竞技赛上展现训练成果,若获得奖牌,固然得到全民欢呼,不过欢呼过后,又有多少实质奖励呢?
据香港体育学院数据显示,至一九九四年推出优秀运动员奖励计划,并由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冠名赞助。
四年一度的奥运,香港运动员继续令人骄傲,但四年又四年,每次奥运同时映照出香港运动员的悲哀。李慧诗讲得好:“自己明白到何谓体育精神,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并非金钱或名誉能够衡量。”即使运动员无法直接带来金钱至上的经济贡献,政府也不该吝啬于提供支持,否则愧对竭力为港争光的健将。
培育竞技体育人才和培养孩子对体育项目的兴趣,两者同样重要。如今,香港奥委会安排国家奥运精英运动员担任推广大使,不时到民间做推广,与港人交流,让学生以这些运动员为学习对象和目标,刺激学生接触体育活动的动机。
当你真正了解运动,了解奥运精神,你就能够明白这种精神可以感染别人,给予别人无限的希望、无限的力量。 而百年奥运的终极目标其实也就是“传承运动精神”,凝聚社会力量。 现今的香港社会正需要这股力量,需要这股“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