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 | 什锦人生 蔡澜
- 香港卫视
- 2017/03/12 21:07
-
收藏
-
116.1万
本期节目主要讲蔡澜这位才子的成长经历,他是如何完成了从制片到作家再到美食家的三次转身,以及他对于世界的看法和他处世的哲学。
戏园长大 注定与电影有着不解之缘
作为监制 成为亚洲一流
香港电影遭遇危机 他却打开人生新局面
蔡澜,香港著名作家、美食家、旅游家、电影人,与金庸、倪匡、黄霑并称“香港四才子”。生于新加坡,青年时留学日本学习电影制作,之后长期任职邵氏、嘉禾东南亚两大电影公司。监制的电影有《快餐车》、《龙兄虎弟》、《城市猎人》、《重案组》等多部巨片,晚年之后喜欢写作与美食,阅历惊人,交友广泛,自诩为“一表人才、两套衣服、三杯酒量、四圈麻将”,潇洒不羁,自在快活。
蔡澜在日本读书的时候,邵逸夫先生已经对他寄予厚望,于是,他担任了邵氏电影公司的驻日经理,购买日本片到香港放映,又以影评家的身份,成为多届亚洲影展的评审员。
1963年,蔡澜返回香港,在嘉禾影业公司担任制片经理一职,参与多部电影的制作。因为太喜欢电影,蔡澜宁可不做导演,选择制片。有时,蔡澜可以同时拍五六部戏,但他乐此不疲,在《城市猎人》《烈火青春》等20世纪90年代风靡亚洲的商业电影中,“监制:蔡澜”的标记十分常见,相当程度上意味着电影的品质有保障。
金庸、倪匡、蔡澜和黄霑有“香港四才子”之称
1998年,整个电影业市场疲软,一年只有一两部电影卖座,其他都亏得一塌糊涂。蔡澜意识到电影再好,也是别人的事情,而他竟然为别人的事忙碌了40年!此后蔡澜放弃电影,重拾纸笔。《东方日报》的“龙门阵”、《明报》副刊、《壹周刊》上,皆有蔡澜的专栏。
转职写专栏的蔡澜,文章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读者热烈的追捧,他的文章广蕴日常琐事、生活点滴、旅途喜乐、人生百态。
节目《今夜不设防》由香港四大才子其中三位:黄沾、倪匡 和蔡澜共同主持,节目气氛轻松幽默,有如老友聚会,节目言论开放自由,上下纵横无所不谈,尤其爱邀请当红明星、名人剖析内心世界,创下高收视成绩。
秉性好吃 成就他食神之名
淡泊名利 他用美食浓缩人生
从80年代起提笔撰写美食专栏,到90年代开始主持美食节目,蔡澜之所以能在美食界声名鹊起,与做电影时养成的习惯一样,离不开勤与真两个法则。
对于美食,不仅是自己吃,蔡澜更是乐意将自己对美食的见解分享给大家。蔡澜从1998年在无线电视主持《蔡澜叹世界》至今,亲自主持的电视节目中不少都是TVB周收视率前几名,尤其是2008年推出的《蔡澜叹名菜》最高时曾取得了32%的收视,蔡澜对美食的独特见解和不拘一格的节目风格让观众不仅饱了眼福,更是跟着蔡澜一起探寻了全世界的美食之道。
抽烟、喝酒、不运动 他却认为最是健康
潇洒豁达,玩出自己的人生
蔡澜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抽烟、喝酒、不运动”,这在常人眼中是误人子弟的言论却被他升华到了哲学的领域,美其名曰:“放纵主义”哲学。蔡澜认为,抽烟要抽的心情舒爽,喝酒要跟朋友在一起品最好的酒,不运动则是因为运动在当今社会已经逐渐变了味,随便一身运动的装备就是普通工薪阶层整整一个月的工资,运动成为了一种奢侈品,反倒成为锁住了人心灵的枷锁,不如求个自在,换一个心灵健康。
蔡澜如此好吃,却常年保持七十公斤左右的体重,按他的话说,真正会吃的人是不会发胖的,至于其中技巧,你若问他,他也不答,只会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
金庸先生曾将蔡澜比作自己笔下的令狐冲和段誉。虽不是主流文化中被推崇的风流名士、乌衣子弟,也不贪慕尘世间的功名利禄,却自有让人过目难忘的渊博才情和潇洒气概。
曾有人问过蔡澜如何定义美食家,蔡澜认为,作为美食家,首先得有好奇心,美食家从某种意义上说,并非指一个人很懂美食,而是在美食中精擅比较,换句话说,懂得比较的人才算懂得吃。其次得有阅历,才能理解美食背后的文化,这样对于食物的印象才不会只流于印象或者口感。只知道好吃不好吃的人,至多是个馋嘴的人。
好奇心让蔡澜的人生不局限于某一面,而是方方面面四处开花,因为有好奇心,所以才有了蔡澜一生中从电影人、作家到美食家的三次转身;而丰富的人生阅历让蔡澜在每一次转身中都能窥见自己,看清楚自己的欲望、喜好和弱点。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活出自己,让自己的生命变的更加丰富,更加的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