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瓦尔俄足”
- 香港卫视
- 2017/05/30 22:21
-
收藏
-
37.6万
瓦尔俄足是羌民族古老的传统节庆活动,主要由妇女主持和举办。其源于古羌民族多神崇拜的宗教文化。秦末汉初,羌民族从河湟迁徙定居于岷江中上游,在长期游牧、农耕文化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今天以祈祷歌舞女神莎朗姐"引歌"为主线的,有独特民俗内涵的"瓦尔俄足"。瓦尔俄足的传承方式,对羌民族古老的民间文化艺术特别是对羌族民间舞蹈莎朗的发展、演变极具研究价值和积极作用。2006年,瓦尔俄足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羌族妇女不分老幼,身着鲜艳民族服饰,佩戴银首饰前往女神梁子石塔前,参加羌民族古老的传统妇女节——瓦尔俄足。羌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自称尔玛人,因依山而居,又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等地。地处茂县北部的曲谷乡西湖寨、河西村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习俗,为祭祀天上的歌舞女神莎朗姐,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要举行“瓦尔俄足”活动,汉语俗称“歌仙节”或“领歌节”。因是羌族女性为主要角色的习俗活动,当地人又称之为“妇女节”。
瓦尔俄足集歌舞、饮食、宗教、习俗、服饰、建筑等于一体,是羌民族古老的传统节庆,是女性为主的综合性民间活动,主要由妇女主持和举办。其源于古羌民族多神崇拜的宗教文化。古时,羌民族在长期游牧、农耕文化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今天以祭祀歌舞女神莎朗姐为主线的有独特民俗内涵的“瓦尔俄足”。通过对羌族瓦尔俄足节庆的研究,能深入了解古羌民族宗教文化内涵,对研究羌族女神崇拜习俗,民间歌曲、原始舞蹈、教育等都有很高价值。
农历五月初三,由会首组织数名净身妇女,手拿香、蜡、酒、柏香、馍、刀头等贡品,结队前往女神梁子的石塔前,敬祀歌舞女神莎朗姐,请女神赐以歌舞,谓之引歌。回到村里,再逐户告知信息,谓之接歌。五月初四,妇女们忙碌地准备美食,以备第二天食用;未婚女性则精心为情人准备亲手绣制的礼物。初五清晨,在晨曦朝阳中,开启尘封的重阳咂酒,祝福全寨人畜两旺、五谷丰登。
萨朗是活动的主要内容,萨朗由老年妇女领跳,之后,再逐一将歌舞传授给下一代。男人们则以歌舞附之,并以腊肉、咂酒、馍馍等食品伺候。活动的间歇,已婚妇女向青年女性传授性知识,持家之道等知识。或有情人漫步私语;或女性间相互笑谈。累了,妇女们三三两两围坐一团,相互品尝美食、畅饮咂酒,笑谈人生。整个节日活动持续3天时间。在3天欢庆中,妇女们尽显其能,忘情欢跳萨朗,农事和家务事皆由男性羌民操持。
瓦尔俄足活动中,舅舅自始至终的参与,体现了远古时期羌族女性群体活动与母舅权大的特征,带有浓郁的原始母系崇拜的遗迹,对了解古羌民族的文化内涵及女神崇拜、女性习俗等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瓦尔俄足的传承方式,对羌民族古老的民间文化艺术特别是对羌族民间舞蹈莎朗的发展、演变极具研究价值和积极作用。
羌族从远古走到今天,在数千年的岁月中,留下深厚的文化积淀,这在中国及世界民族史上都十分罕见,因此而成为研究历史文化的"活标本",于世界民族进化史、文化演进史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羌族传统节日瓦尔俄足,从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与本民族历史、传统文化、古老的母系崇拜习俗密不可分。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民族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在数千年民族历史进程中,由于无本民族文字,很多古老民俗及其民族历史,仅散见于汉文古代典籍中。瓦尔俄足经历民间不懈传承,仍完整保留了古羌固有的独特民俗文化。2006年5月20日,瓦尔俄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香港卫视记者张威南川 赵国彬 四川阿坝州报道/茂县宣传部提供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