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载 | 香港文化符号 记住一座城
- 香港卫视
- 2017/06/27 12:29
-
收藏
-
78.8万
文化,承载着一个地方、几代人的记忆。东西方的融合,古今的碰撞,给香港打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他们就像河流静静地在大地上流淌,任凭岁月的流逝,它深深地埋藏在心灵中!
香港回归20年主题曲
书展
首届香港书展于1990年举行,至今已举办27届,是香港一年一度的大型盛事,入场人数屡创新高。
2016年,参展商数目上升至640家,分别来自34个国家及地区,七日展期内举办约360项活动,吸引近102万人次入场参观,打破历届纪录。入场人士平均消费为902港元,超过3,600位媒体代表出席书展及相关新闻发布活动。
电影
香港电影(Hong Kong Film)是华语电影的先驱者。1897年电影开始传入香港,在1997年回归之前,香港已发展成为华语世界(包括海外华人社会)以至东亚电影的制作基地之一。几十年来,香港一直是电影工业基地之一和电影出口地之一,无论在创作观念、多元化风格、影像技术处理还是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居于亚洲先锋地位。
人们把香港称做“东方好莱坞”。2016年香港上映本埠电影61部,香港区域票房收入19.474亿港币。
香港电影金像奖,是香港及大中华电影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创立于1982年,是香港电影业界年度最重要的活动,与台湾电影金马奖和中国电影金鸡奖并称为华语电影最高成就的三大奖,已举办36届。
香港拥有独特优势,可以充当中国内地与西方观众的桥梁,并为内地观众打开世界之窗。
赛马
737万香港人中,至少有200多万是马迷。(2016年数据)
在香港,赛马比赛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并成为香港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邓小平保证香港在1997年后“马照跑”,可见赛马对香港的重要性。
赛马对香港来说一直有着特殊的意义,香港人对赛马也是一片痴情,赛马对于香港人来说,早已超越了这项运动本身,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香港人在日常交往中产生了许多与赛马有关的口头语,如:造马、马主、外围马、马伕、铺草皮等;此外,还出现了许多带“马”字的街道和街区地名,可见赛马对香港人生活的影响之大。
李小龙
李小龙推广的功夫文化曾让外国人觉得香港拥有一种坚韧不拔的异国形象。
2009年,美国历史频道推出了李小龙的纪念特辑,名为《李小龙如何改变了世界》。影片从各个领域剖析了李小龙带来的影响:电影、武术、格斗、文化、哲学;有些则出人意料:音乐、街舞、健美、漫画,甚至近年兴起的跑酷运动。在影片结尾,导演用一位受访者的话作为总结:“他用人类最强有力的右拳,击中了整个流行文化,我们至今在他的重拳中晕眩。”
普通话
1949年后,普通话文化在香港所占的份额大增,而在香港制造的普通话电影及普通话“时代曲”甚至在势头上盖过本地的粤语电影、粤语流行曲,虽然在人口数上操粤语者占绝大多数。在70年代前,台湾的书和普通话电影在香港亦甚受欢迎,甚至从台湾输入的新普通话歌也曾风行一时。
现在,坊间有很多机构经常举办各种普通话朗诵比赛,开设推广普通话朗诵的学习班,有的学生参加学校的普通话兴趣班,甚至请私人教师上门补习,亦有愈来愈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用普通话教授中文的学校去。
TVB
香港的电视产业曾一度非常辉煌。以TVB为代表的香港电视业推出的节目、明星、创意,在整个亚洲都具有标志性的地位。
改革开放初期,TVB的节目,曾一度占珠三角地区的九成的收视。
港剧更以鲜明的地域特征和创意在华语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但如此辉煌的电视产业和电视文化的景象,如今在香港已难再现,而本土电视产业所显示出的种种弊端,在港剧一路唱衰声中,更被不断诟病。
楼上书店
香港有大量独具特色的“草根”书店,它们的老板租不起临街一楼的店面,大多开在破旧小楼的二楼、三楼甚至更高楼层,于是被叫做“楼上书店”。至今日为止,旺角仍是九龙地区的书店集中地,多家楼上书店密集地分布在旺角的心脏地域——西洋菜街及奶路臣街一带。
“楼上书店”除了经营图书零售外,也兼及图书出版和发行,包括翻印绝版书。
楼上书店作为社会进步的实验者,大量引进台湾书籍,以及内地简体书,为香港累积了不少文化资本。
内地不少爱书朋友常常来港淘书,专门来找旧图书、外地版或内地早已绝版的小众图书。“楼上书店”成为香港的重要风景线。
可惜,近年来香港的“楼上书店”数量出现下降迹象,不时从传媒的报道中得悉这家那家名字熟稔的老牌或新进“楼上书店”结业的消息。
霓虹招牌
店铺字号不仅仅起着标识作用,也不仅仅为招来顾客和增加商店知名度,也体现着文化素质和经营素质。
香港的楼宇挂满结合了繁体中文和英文内容的香港霓虹标识牌,悬挂环绕建筑之外,造成“一种成串倾泻的效果”,其密集程度都绝无仅有。文字和视觉符号无处不在,渗透香港每个角落,蔚为奇观。
这种独一无二的高密度城市景观,源自把书法艺术融入建筑的中国传统,历史悠久。垂直的对联、横向的匾额、墙壁和石碑上的镌刻等,数千年来装饰着庙宇、住宅、公共场所等的门户和厅堂。
这些霓虹招牌代表了香港人的身份和美学气质,也可窥见人们在这地球一隅的生活方式与文化。
尖沙咀钟楼
这是世界最负盛名的钟楼之一。
原九广铁路于1910年通车,是香港最早通车的铁路。钟楼于1915年建成,并于1921年正式启用。1975年,尖沙咀火车总站迁往红磡,旧火车总站大楼被拆除,但钟楼获保留作为历史标记,旧火车总站大楼的原址现为香港文化中心。
- 标签:
-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