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谈“中国制造2025”挺中企创新 禁侵知识产权
- 香港商报
- 2017/06/29 11:01
-
收藏
-
43.1万
李克强表示,中国企业要提高它产品制造的质量,需要跟发达国家合作,中国不允许中企强迫对方转让技术或侵犯知识产权。
李克强同工商、金融、智库、媒体界人士对话交流。
第11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于昨天继续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昨天上午会见部分与会嘉宾,并同工商、金融、智库、媒体界人士对话交流。会上,李克强响应了外界对“中国制造2025”的一些误解,他表示,中国企业要提高它产品制造的质量,需要跟发达国家合作,中国不允许中企强迫对方转让技术或侵犯知识产权。
以中外合作促“中国制造”智能化
李克强表示,“现在对‘中国制造2025’”有一种误解,好像我们出台这些政策的目的是将来不买国外的装备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个全球化的世界,企业购买装备有他自主的选择。我们在这个开放的市场下应该给企业选择的权利。李克强强调,中国这样巨大的市场在追求产品质量和装备提升方面,自身的水平提高了,也必然会促进世界市场的扩大。
“任何一个国家都愿意提高自己装备的质量和水平,这本身是无可非议的,但关起门来提高自己装备的质量和水平,在全球化的条件下等于是闭门造车,是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对于未来“中国制造2025”的落实,李克强表示,“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是根据中国目前的工业化水平和放眼未来所制定的,核心内容是要提高中国产品和中国装备的质量和水平,一方面,中国制造可以说是已经誉满全球,但是中国制造的水平总体还处于中低端。另一方面,中国的装备比中国制造的水平更低,我们还需要大规模地引进购买国外的装备,而“中国制造2025”就是要在中外合作中,推动中国装备的水平能够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现有的层次上不断提高质量。
中外企业合作应自愿且互利
对于“中国制造2025”的前景,李克强表示,第一,“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会给中外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因为中国企业要提高它产品制造的质量,必须提高它的工艺水平、装备水平。在这个提高过程中我们需要跟发达国家合作,比如我们现在和德国工业4.0有合作,和美国方面也有合作,会有更多的国外装备制造产品和技术进入中国的市场。
第二,必然会有更多的中外企业在装备技术领域合作。因为国外的装备进入中国要有更多市场的话,它需要把产品当地化。比如中美合资的通用在中国现在已经占了17%的市场份额,它按照中国的道路状况、气候条件等进行了改造,所以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不断地扩大。有一点,我要强调,这种合作是企业自愿的,是有利于开拓中国市场,甚至第三方市场的。中国政府不允许中国企业强迫对方转让技术,或者侵犯知识产权。
第三,关于在“中国制造2025”有关领域,比如绿色发展领域、《巴黎协议》、世贸组织都鼓励政府予以政策支持。只要是外国的企业在中国注册,中国政府将给予和内资企业一样的政策支持。
产能过剩是各国量化宽松的结果
在谈到中国的对外开放时,李克强指出,现在逆全球化的一些思潮抬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十年来,各国不断出台贸易保护措施,所以2013年世贸组织通过了《贸易便利化协议》,中国也参与其中。中国不仅要履行这个协议,而且要根据自身国情尽可能地推进贸易的便利化。包括推动单一窗口简化企业通关过程中的手续;缩短通关的时间;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监管部门进行监管的相互认证。
在回答代表关于中国发展“互联网+”的问题时,李克强也表示,中国在大力推动“互联网+”,这本身就是面向全球的。在基础电信和增值方面,中国也对外资开放了很多业务,这在发展中国家可以说是最高开放水平。外国投资者在这个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中国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李克强强调,中国没有推卸自己的责任,而且主动作为。可以说,在消化过剩产能方面,中国为自己的结构性改革作出了努力,也为国际社会作出了贡献。但他也指出,“国际上一些领域出现产能过剩,这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很多国家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的一个结果,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