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载 | 我的香港情缘
- 大公网
- 2017/06/30 17:10
-
收藏
-
46.1万
“我经歷过其中的甘苦,我同样可以体会香港二十年保持繁荣,持续发展的不易。为此我衷心祝愿太平山下的万家灯火永远温馨祥和!香港继续繁荣!”
图:蔡伯励先生与他的百年家宅“仁园” 资料图片
我的爸爸妈妈在上海安家后,不久五个孩子依次出生。抚养我母亲长大的姨婆应母亲的要求来到上海,照顾新出生的孩子。所以姨婆是抚养我长大的最亲的亲人。后来姨婆过世以后,骨灰被带回香港安葬。我每次去香港都会去姨婆的墓地祭拜。在祭拜时我看见了与姨婆比邻的姨公的墓地。碑文上的介绍却让我了解了一段久远的历史。
墓碑上的碑文是孙中山先生贴身卫士马湘所撰写,从上面我了解到了姨公的生平:“于簪伍公有功民国革命臣子,夙以殷富为商界重溯。民国九年公随军运筹粮草军需。民国十一年,总统遇叛军蒙尘困守兵舰煤粮财用告罄,总统手谕下属赴港与伍公面商,筹款不三月,军需源源接济,公之力为多。……”
如今网络发达,在网上搜索了一番后,看到的文字和照片增加了我对墓碑上这位方脸敦厚的姨公的认识。在中山学术资料库中找到一份资料:一九二二年孙中山大元帅的任命书:
任命梁长海伍于簪为国民银行正副行长令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年)一月七日
陆海军大元帅令:任命梁长海为国立中华国民银行行长,伍于簪为副行长。此令。
孙中山
中华民国十一年一月七日。
原来伍于簪从广东来港经商后,于中环文咸西街创办海兴长米行,执香港米业之牛耳;后与弟伍于笛经营广合源参茸行。而梁长海先生是越南米业的大佬,他们都是孙中山的挚友。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身边支持他的有一批殷实的商人,伍于簪掌握着香港的米业,难怪他承担起了军需和经费的重责大任。他支持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二十多年,中山先生革命生涯中的许多重要历史时刻都留下他的足迹。
伍于簪的七女伍恩连曾回忆道:一九二二年,陈炯明叛乱,炮轰总统府。在她出嫁前,有一天晚上,在香港家中,她的父亲要她与弟弟妹妹搬上三楼睡,腾出二楼来,别的不准问。次日,才知道有重要人物来过,那就是孙中山的贴身警卫马湘先生(他是伍于簪的同学、挚友)护送孙中山、宋庆龄为逃避陈炯明追杀,乘搭永丰舰(后改名中山舰)路过香港的那一晚。伍于簪儿女们还珍藏着孙中山先生的墨宝“天下为公”的条幅,上款题有“于簪先生属”字样,下款为孙文及印章。
除了上述事件中可以看到前辈们的命运与香港紧密相联,母亲的亲姐姐一家人至今一直在香港居住。他们经历了香港回归二十年的每一天,看到香港回归祖国后保持的繁荣昌盛。马照跑、舞照跳,生活风格不改变。
特别是我的姨夫蔡伯励先生,他是广东顺德人,年轻时从广东到香港,从无到有,艰苦奋斗。如今他是海内外闻名的堪舆大师,广东真步堂天文历算的第三代传人,精于天文历算,堪舆风水,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学养。由于他大半生对香港的服务与贡献,二○一五年获特首梁振英颁发金紫荆星章。蔡伯励居于香港,曾为香港多个地标性建筑如青马大桥等项目开幕选择良辰吉日,亦常为李嘉诚和霍英东等名流勘察个人事务。港英年代港督和回归后特首,在入住官邸前亦曾邀蔡伯励看风水。他与香港各阶层人士渊源深厚。
我每一次去香港都会前往拜会蔡伯励先生,与他聊起香港的情况。鹤髮童颜的老人精神矍铄,他总是语重心长地表示,中国好,香港也会好。香港不能什么事情都与大陆拧着干,要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其实这也是蔡伯励先生一生所奉行,所推崇的风水理论中的顺应自然,适当调适的基本原则。
他七十多岁时,还情繫故乡,回到老家广东龙江蔡氏祖屋,收购附近十六间旧屋,花了二十年时间和过千万元,建成佔地四万呎、有亭台楼阁和荷花池的四合院屋群。并将这一有百年历史的民居群命名为“仁园”。
前几年我专程去仁园住了一个晚上,在仁园的进门处,拾阶而上,一块大照壁上两行长联,是蔡老自题:今夕是何年试问几许春秋皓首犹欢陋室记,此中有真趣且看扶疏花木旁人错认清晖园。我问:何处是清晖园?蔡老笑答:该处是顺德的名园之一,以此自比,是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把仁园建成顺德的又一名园。从蔡老的话语中,我揣摩到了他的一颗情繫家乡之心。他要把仁园建成一座向后人传递中华传统文化信息的园林。他坦陈,是要通过保留传统民居建筑,而给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留下中华文明的珍贵痕迹。他计划在有生之年,把仁园当作旅游资源,对外开放,为广东省保护一片历史建筑。在对旧屋的改造中融入他的风水理念:只要大的方位解决了,细节处就不必拘泥。
我记忆中的这些人和事,每一桩每一件都印证着香港与中国大陆紧密相连,唇齿相依的关系。如果前辈们九泉下有知,看到香港回归,人民可以在五星红旗的辉映下扬眉吐气,会多么自豪!而像蔡先生这样真正的香港人,则希望年轻的一代珍惜前辈一生奋斗建立的香港的经济成就,与祖国同心同德,为香港的未来奋斗努力。香港人是勤劳务实的,他们辛勤地为生活富足奋斗。香港的年轻人必须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了解香港自身的历史,只有让香港的年轻人了解了香港与祖国大陆密切不可分的关系,才能培养起年轻一代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还记得二十年前在三藩市,正值香港回归前夕,我将对香港回归的期盼与盼望孩子的心情结合在一起,提早为还未怀上的孩子起了一个小名叫“九七”,期望在庆祝香港回归之年喜得后代。结果我的女儿在一九九七年七月出生。今年正值香港回归的重要节日,也是女儿二十岁的生日。看着一个孩子从嗷嗷待哺,到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大学生,我经历过其中的甘苦。我同样可以体会香港二十年保持繁荣,持续发展的不易。为此我衷心祝愿太平山下的万家灯火永远温馨祥和!香港继续繁荣!(叶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