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20年,两位侠女和三位影后的动作文艺片
- 腾讯娱乐
- 2017/07/03 10:14
-
收藏
-
57.7万
许鞍华留着万年不变的短发,穿着宽宽松松的大袍子,脚踩一双灰突突的匡威,一派潇洒;何翼平则一身精致黑色套装搭配法国买的蓝色丝巾,优雅卷发,施淡妆,一派温婉。但两人一开口,却是同一番气象。
图:许鞍华与何翼平。
许鞍华说:“古人说舍生取义,你觉得不符合现代了,但我觉得这才是人性中最高贵的东西。”何翼平立即表示认同:“我想人是应该有这点精神的,如果对什么事情都无所谓,就为自己吃喝玩乐,那真的是……我想不会的,只要人的良心没有泯灭,那么他就会被正义所感动。”事实上,坐在我们面前这两位气质迥异的女士,都是香港影视界著名的“侠女”。不同于很多女性导演着力于刻画小情小爱,许鞍华对战争、社会、人性等“大”题材情有独钟,获金像奖“大满贯”(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的《投奔怒海》讲越战,《天水围的日与夜/夜与雾》讲香港底层平民生活的悲剧,《男人四十》《女人四十》讲当代人的中年危机,就连爱情片《倾城之恋》《半生缘》,也是“大时代中小人物的爱恨情仇”。
何翼平呢?话剧编剧出身,写过《天下第一楼》这样轰轰烈烈的年代戏,后来南下香港,一边写话剧一边写影视剧,最著名的作品是徐克的《新龙门客栈》,最新作品是姜文的《侠隐》。
两人隔着香港影视圈默默互相欣赏了二三十年,当许鞍华找上门来说自己想要拍“东江纵队”的故事时,何翼平毫不犹豫地接过了编剧的任务,这就是《明月几时有》。“东江纵队”是香港历史上著名的抗日游击队,曾在日军占领香港时秘密护送茅盾、邹韬奋、何香凝、柳亚子等700多位文人回大陆,称为“大营救”,“没有他们,中国的文学史将要重写”,何翼平如是说“完全像一个武侠小说里的侠义故事”,许鞍华越琢磨这段历史越感动,“好多人,不管年纪身份,不计较后果,义无反顾地去帮人家忙,不求任何回报,最后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里。”
图:何翼平。
但两人都不想煽情,不喜欢空洞的华丽叙事,于是又回到她们擅长的“从小人物的角度去写大历史”:“大营救”成了故事的引子,“茅盾”“邹韬奋”们出场不到20分钟,因“大营救”事件加入“东江纵队”的普通人才是主角:兔子都不舍得杀却要去杀敌的语文老师(周迅),会写诗热爱美食穿颜色清雅的三件套西装的翩翩公子成了卧底(霍建华),一边点头哈腰讲笑话一边掏枪干掉日本人的游击队长(彭于晏),与日本女孩结成闺蜜却在热闹的舞会上传递情报的富家小姐(春夏)……
图:周迅在影片中饰演一位普通教师。
但另一边,“侠女”也重情。“她的题材把握得很大气,但她又特别细腻,非常细腻。”何翼平说许鞍华。大段大段青山绿水的空镜,周迅和霍建华的生离死别只有一句淡淡的“怕他们看见,我就不抱你了”,春夏的死是“砰——”的一声枪响,人倒地,立刻切换到下一个场景。“不要那么壮烈,不要所有人一出来就是一副准备牺牲的样子,牺牲得理所当然、若无其事,我觉得是更感人的。”
周迅、春夏等三位影后的加盟,为这份细腻平添秋色。那句“怕他们看见,我就不抱你了”就是周迅的创作。第一场戏,第一条,“上来就无懈可击,我都不知道怎么能再好一点”。最惊人的是她读茅盾的文章:不知到什么地方去过一次的风,忽然又回来了;这回是打着鼓似的:勃仑仑,勃仑仑!不,不单是风,有雷!风挟着雷声!海又动荡,波浪跳起来,轰!轰!
图:许鞍华。
“谁能对着镜头念这样的诗啊!”许鞍华和何翼平笑成一团,写剧本的人和拍的人都难以想象这一幕会是什么样子,但“反正她一出来,就觉得特别好听”。但另一边,“侠女”也重情。“她的题材把握得很大气,但她又特别细腻,非常细腻。”何翼平说许鞍华。大段大段青山绿水的空镜,周迅和霍建华的生离死别只有一句淡淡的“怕他们看见,我就不抱你了”,春夏的死是“砰——”的一声枪响,人倒地,立刻切换到下一个场景。“不要那么壮烈,不要所有人一出来就是一副准备牺牲的样子,牺牲得理所当然、若无其事,我觉得是更感人的。”
图:许鞍华。
周迅、春夏等三位影后的加盟,为这份细腻平添秋色。那句“怕他们看见,我就不抱你了”就是周迅的创作。第一场戏,第一条,“上来就无懈可击,我都不知道怎么能再好一点”。最惊人的是她读茅盾的文章:不知到什么地方去过一次的风,忽然又回来了;这回是打着鼓似的:勃仑仑,勃仑仑!不,不单是风,有雷!风挟着雷声!海又动荡,波浪跳起来,轰!轰!
“谁能对着镜头念这样的诗啊!”许鞍华和何翼平笑成一团,写剧本的人和拍的人都难以想象这一幕会是什么样子,但“反正她一出来,就觉得特别好听”。
然而,再剪再剪,《明月几时有》也还是有2小时10分钟。这在许鞍华能“妥协”的范围之内,对这个结果,她连说两遍“我满意我满意”。但观众这回会不会买账?谁也不敢说。但两位“侠女”互相给对方打气:“我相信有良知的人会感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