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倡大规模填海 设长远机制辟新土地
- 香港商报
- 2017/07/27 11:57
-
收藏
-
47.0万
香港大学科斯产权研究中心昨日发表有关增辟新土地报告,确认“填海”是香港新土地供应最重要及最有效方法,建议政府恢复大规模填海。据统计,全港填海所得土地面积,上世纪90年代曾高逾2000多公顷,2000年后却锐减至540公顷,近7年来更是近乎零。
港大建筑学院教授黎伟聪(右)及讲座教授兼系主任邹广荣(左)。
香港特区政府近年致力觅地增加住宅供应,惟“无地可供发展”问题经常拦在路上。香港大学科斯产权研究中心昨日发表有关增辟新土地报告,确认“填海”是香港新土地供应最重要及最有效方法,建议政府恢复大规模填海。据研究中心收集政府数字,全港填海所得土地面积,上世纪90年代曾高逾2000多公顷,2000年后却锐减至540公顷,近7年来更是近乎零。
港大建筑学院房地产及建设系教授黎伟聪指出,这份“增辟新土地的长远机制与策略报告”,虽然建议政府恢复填海,但并非拥护政府已提出填海计划。报告提及,自1997年《保护海港条例》通过后,香港几乎再没有大型填海发展规划,而之前所订的青洲及九龙湾(西面)两个主要发展项目被搁置后,失去多达476公顷的填海土地,这些土地足够安置42万人。
2010年迄今填海近乎“零”
港大房地产及建设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邹广荣指出,政府是否有填海计划,“其实都不重要”,团队最希望政府一改以往“零散”做法,转以长远机制与策略制订辟新土地计划。报告建议政府建立一个由特首领导的常设决策机构,定期向公众公布长远发展策略,避免因政府换届或相关因素影响持续的房屋供应,有利减低楼价波动及长远增加人均居住面积。
除填海外,报告并建议,政府应考虑各种方法,把合适的郊区及市区外围地,改变为具良好设计的城市划区。其中,新界土地的地契将于2047年到期,政府收回私人拥有但未开发或镕置的新界土地,相信是较可行的,但当局须改变补地价机制,给予发展商更大的发展诱因,估计此举可释放多达1000公顷土地供应。
2047收回闲置新界地可行
对于收回土地可能引起极大震荡,邹广荣指出,认同填海及改变补地价机制会引起环保团体等反对,以及引起“官商勾结”争论,但他强调建议目标是期望政府可作长远土地供应规划,而非推出零碎政策。他又认为,在地契到期给予自动续约是“送大礼”,在到期时将未被开发或镕置土地收回,性质是“按条款办事”,而且符合公众利益。
邹广荣强调,有关建议前提是给予更大发展诱因,希望市场藉此发展更多土地,收回土地并非目的。
倡填船湾淡水湖惹争议
港大昨发表有关开发新土地的研究报告,报告确认填海工程为历来香港增辟新土地最重要且最有效的方法,1950年起填得6318公顷土地,占整体可用土地三成,人口增长近500万人。研究团队建议政府恢复大型填海工程,并“抛砖引玉”,提及校友黎照昌早前曾研究在船湾淡水湖进行填海可兴建约30万伙房屋的方案。研究团队认为方案技术上是“可行”,若在船湾淡水湖填海,料可提供1200公顷土地。
食水供应稳定极重要
船湾淡水湖是香港面积最大的水塘,容量达2.29亿立方米,仅次于万宜水库,占香港水塘总容量的39%。香港的淡水资源非常有限,更要依赖内地东江水供应,若要把这个香港容量第二大的水塘填满,恐怕罔顾本港饮用水的供应。近年香港一方面研究减少依赖东江水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却提议填库建屋,实属矛盾。环保触觉直接批评建议无稽,无视了香港数以百万计市民的饮用水供应稳定及安全,为“起楼”而危害公众基本生活所需。
填海是否最有效新增土地的方法,存在争议。事实上,香港有许多已开发的镕置土地等待发展。本地一个研究所曾就镕置土地进行调查,发现空置丁地面积多达932公顷,相当于900多个标准足球场,可容纳37.3万人口增长。(曾浩荣、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