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登录
 两周内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社交帐号登录

香港故事 | 美术设计的通灵者 叶锦添

  • 香港卫视
  • 2017/12/19 14:52
分享到:
  • 收藏
  • 240.5万

​《英雄本色》、《卧虎藏龙》、《胭脂扣》……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电影在国内外屡获大奖,备受好评,但有这样一位人物,很难说是他成就了这些电影,还是这些电影成就了他。在这些电影之中,大到精美恢弘的拍摄场景,小到演员的华丽服装,凡是与“美”有关的东西,都经他画龙点睛。

作为美术设计,他游走于服装、视觉艺术、电影美术、当代艺术创作间,作品无数,是行业内的执牛耳者;作为美学大师,他学贯东西,在国际上树立起“新东方主义”的大旗,又成功将东方之美带到全世界。他凭借对“美”的天赋性敏锐感知,创造出一次又一次视觉奇景。

生活清贫 难阻高人一筹的艺术天赋

“迷色之徒”锻造视觉大师的光影橱窗

他将色彩织进造型

从纸上繁华到跃然眼前

叶锦添,人如其名——锦上添花。他是一个很难界定的人,二十多年来,他游走于古典与前卫之间,带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

美术设计的通灵者 叶锦添1.webp.jpg

叶锦添本人平时喜欢穿最简单的黑白素色服饰,但他所设计的服装却繁花似锦,艳丽非常。被这样花团锦簇层层叠叠包裹起来的演员,很容易一不留神就成为叶锦添布景里的摆设。所以只有李安、吴宇森、关锦鹏、陈凯歌、李少红等大导演和巩俐、章子怡、周迅、王祖贤等大明星才敢与其合作,因为只有自身气场足够强大,才不会被叶锦添眼花缭乱、咄咄逼人的美术设计所掩埋。

美术设计的通灵者 叶锦添2.webp.jpg

《夜宴》剧照

从服装设计、电影美学到视觉艺术,叶锦添不停游走于这些领域并且得心应手。不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英雄本色》、《胭脂扣》还是后来的《大明宫词》、《夜宴》、《赤壁》,这些家喻户晓的作品都离不开叶锦添幕后的付出。他对文化底蕴的把握,日以继夜的推敲以及严谨入微的视觉设计都无疑做到了“锦上添花”。在 2001年凭《卧虎藏龙》斩获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前,叶锦添一直隐匿在大众焦点之外。

640.webp.jpg

《大明宫词》剧照

他曾在书中坦承自己性格很矛盾,内敛却有浓厚的表演兴趣,他的所有创作都源自这样的性格,这与他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1957年,叶锦添出生在香港的一个贫苦家庭。当其他孩子在嘻玩打闹的时候,他却只喜欢看哥哥的漫画书,还时常临摹漫画书里的人物,为以后的美术之路埋下了伏笔。

1982年,叶锦添考入香港理工学院摄影专业。大学期间的叶锦添成绩优异,在一次绘画和摄影的公开比赛中拿了双料冠军,他的作品被国际会展看中,并被专门陈列展出。大导演徐克在会展上无意中看到了叶锦添的画,被画中形象所吸引,并执意通过各种渠道找到叶锦添,邀请他加入一部陷入拍摄困境的电影。

徐克介绍的剧组,正是吴宇森的《英雄本色》剧组,当时的吴宇森郁郁不得志,而周润发也背着“票房毒药”的称号,两人一心想要拍出一部翻身之作。

美术设计的通灵者 叶锦添4.webp.jpg

《英雄本色》剧照

在《英雄本色》这部电影里,初出茅庐的叶锦添显示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美术理念。在香港电影人物服装普遍粗糙无内涵的年代,一袭黑色风衣加白色围巾的小马哥,让人耳目一新。影片中肆意挥洒的鲜血与圣洁的白鸽,呈现出一种凄美的独特美感。《英雄本色》开创了吴宇森的暴力美学风格,同时也是叶锦添美术风格的序曲。

崭露头角  他却撤离影坛

远走台湾  淬炼才华

卧虎藏龙  声名鹊起

追求艺术  开疆拓土

1992年,叶锦添与导演罗卓瑶合作的《诱僧》让他收获了人生第一座金马奖最佳美术指导奖。

1993年,叶锦添带着两个裁缝来到台湾。对于一个刚刚获得金马奖的人来说,投身另一个陌生领域,无疑使前途蒙上一层阴影。但对于叶锦添来说,投身舞台剧,不仅不是自毁前途,反而实现了自我突破。

美术设计的通灵者 叶锦添5.webp.jpg

叶锦添在台湾一待就是七年,七年间他只接了两部电影,电影已经从他曾经的主业变成了副业。叶锦添对艺术有着极高的追求,没遇见自己心仪的作品,他绝不出山。

1999年,《卧虎藏龙》开拍,为了打造出想象中的东方之美,李安找来了叶锦添。

奥斯卡小金人的荣耀已经是对《卧虎藏龙》最好的评价——电影除了拿下“最佳外语片”,叶锦添也凭此荣获“最佳美术指导”。本片之所以备受西方观众青睐,李安借武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展示自然功不可没,但叶锦添打造的美术也同样锦上添花。

美术设计的通灵者 叶锦添6.webp.jpg

《卧虎藏龙》剧照

叶锦添荣获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是此类奖项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华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次获奖好比“与太阳握过手”。

美术设计的通灵者 叶锦添7.webp.jpg

出生于香港,又学兼中西,这些人生经历统统渗透在叶锦添的美学诠释中,《卧虎藏龙》正是一次利用视觉将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典范——片中角色造型并不是机械地对历史课本上人物画像的简单临摹,除了保留应有的古典与飘逸,也杂糅进十分现代前卫的元素:传统是根基,它向时尚输送养分;而时尚是萌出的新芽,它让传统焕发绿意。

叶锦添的事业在《卧虎藏龙》后达到顶峰,他已经名利双收,然而叶锦添脑子里却装不下这两样东西,因为他意识到,在美学的领域里,开疆拓土的时候到了。

博览群书  研究东西方艺术本源

固守本心  坚持不懈赢得赞赏

2010年,新版《红楼梦》播出,剧中人物的造型掀起了巨大的争议,甚至是网友们铺天盖地的恶搞。

美术设计的通灵者 叶锦添8.webp.jpg

新《红楼梦》剧照

加入戏曲的元素,在业内赢得了一致好评,叶锦添认为这是最贴切红楼梦的处理方式,但在普通观众的眼中,红楼梦应当是庄严的,是写实的,原著中怎么写,拍摄时就应该怎么来,叶锦添和观众的矛盾,也就聚焦在了是否加入个人色彩这个问题上。

叶锦添对于艺术是大胆的,在他看来,创作并无所谓的方向,却有原神存在,刨根问底,直达事物的本质,是叶锦添创作的核心理念。他自认不是理想主义者,但他却从妖艳到素雅,从西方到东方,一直向着美的尽头不断探索,经历虚幻,直观其貌。

美术设计的通灵者 叶锦添9.webp.jpg

叶锦添的创作是感觉的艺术,也是人的艺术。许多时候他都是从人的角度来思考、感受,然后付诸设计。故他的作品每每能从精工细琢之中令观者感受到欣赏美的喜悦。可以说他的创作是入世的,可触可感的。许多局限,都在他的这种对艺术的态度中消化了、升华了;个人的不满、环境的困窘、情感的骚动,都被他用来创造。艺术成为他改造生活、完善自我的途径。

叶锦添诞生于文化失根的香港,经历过孤独、被忽略的童年,终因自己对美学独特的理解,成为了东方美学在西方最好的代言人,无论是对于华语影坛,还是东方美学的推广,他都是功不可没的那一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