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声川:台湾创作人无须考虑审查
- 搜狐文化
- 2014/06/06 15:02
-
收藏
-
20.5万
赖声川谈台湾戏剧:粗口总在恰当时 审查不必放心间
《如梦之梦》是一部八小时的剧场史诗,讲述一位病人在医学无法治疗他绝症的时候,开始做的追寻。故事的灵感来自于赖声川在印度的一次旅行,当时他在菩提树下写了密密麻麻一张纸的构想。2000年,该剧在台北艺术大学首演,演出形式非常特殊,观众位于中间,演员则围绕着观众演出。2013年4月,保利剧院将延续这种演出模式,而许晴、史可、李宇春、张静初、胡歌等人的加盟,让这部剧有了堪与电影"大片"媲美的明星阵容...
演员在台上爆粗口因剧情需要
搜狐文化:各位搜狐文化的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很高兴请到了台湾戏剧界的前辈赖声川老师来做客文化客厅。近几年台湾戏剧广受欢迎,请谈谈台湾有哪些利于戏剧成长的因素?
赖声川:台湾当局对文化产业会给予适当扶持,很多有戏剧理想的年轻人在没有钱的情况下可以向基金会申请项目资金。目前,台湾、香港在扶持文创产业方面都有相对成熟的政策,有专业人士对项目评估,如果从艺术的角度判断项目是优质的,就可以操作。
搜狐文化:请您谈谈近二十年来台湾观众对戏剧的审美发生了哪些变化?
赖声川:85年,我们的表演工作坊推出《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它让台湾从一个没有戏剧工业、甚至没有这个行业的地方,一夜之间就有了所谓的市场。我们最初是想做学术性的主题,探讨相声为何会在台湾死亡,想不到的是它把相声给救活了。
赖声川
《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疯狂到这种程度,观众开始期待它出续集,我们却奉上了《暗恋桃花源》,大大出乎观众意料,结果票房完胜。后来《暗恋桃花源》又被拍成电影,林青霞演了舞台剧,也演了电影,轰动程度可想而知。
慢慢经过十年、二十年,观众的审美也跟着我们成长,我们的作品众多,但形式都不一样,把它们放在一起都长得不像。究其原因,台湾这些年变化很大,我们有一种悲哀,就是没有传统了,戏剧也没有参考点。在台湾没有人知道什么叫现代剧场,但这反而成为一个优势,我们是从"空"开始的,观众看到喜欢就行了。
搜狐文化:我们都知道您是个“敢想敢为”的人,那么您在导话剧的时候如何处理一些不雅台词?
赖声川:你是指说脏话吗?我是很主张真实的。我所有的作品都是想还原真实的生活、共通的人性,如果某些情绪需要透过飙脏话来表达,我首先会允许它发生在排练室里,然后再去衡量是否会冒犯观众。经过反复衡量没有问题的话,就会搬上舞台。我对不雅台词没有禁忌,因为出发点是真实而不仅仅是为了说几句话。
在台湾做话剧无须考虑审查问题
搜狐文化:您在导话剧的时候,是否会担心台湾当局对内容的审查?
赖声川:这一点台湾其实是蛮特殊的,我们这些戏剧人完全不用考虑审查,在台湾导话剧甚至比在美国都自由。
我在美国的一些朋友想导《暗恋桃花源》,他们不问任何艺术上的条件,只问演员有多少?当听到十二个的答案时便摇头,一秒钟之内就把排演的念头否决了。因为在美国六个人以上的戏是不能做的,做了一定赔钱。美国给人的感觉很自由,其实什么自由都没有,超过六个人的戏都不能做,还能做什么?
赖声川
搜狐文化:2001年您导演《乱民全讲》,直到现在台湾还有《全民最大党》等综艺节目。这种直接揶揄政治人物和社会的表演,台湾当局是怎样对待的?
赖声川:台湾当局完全不在乎,这是台湾民主实验中最有趣的地方——对言论自由的绝对尊重。我来大陆感受到的可能是不同氛围,每个地方的游戏规则都有差异。在台湾做戏剧要把握的尺度就是观众不会唾弃你,其他都没要求,你可以做任何事。
搜狐文化:大陆的人艺喜欢排些历史题材的话剧,例如《李白》《蔡文姬》之类。但历史剧在台湾小剧场很少见,是不是体制和模式的不同导致了两岸戏剧的差异?
赖声川:我觉得台湾的戏剧没有参考点,想做什么都可以,所以才会有《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暗恋桃花源》这些作品。这些都是过去大陆朋友觉得很怪的东西,因为是台湾土生土长的创作,没有形式可借鉴。台湾是一个缺乏戏剧历史的地方,反而就能长出这样的东西,我们之后的年轻导演跟剧作家也被这些作品感染了。我觉得台湾有一种精神,做什么都可以,什么都能成立。观众也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容易接受新事物,这也是社会成熟的表现。
没有人确切知道观众想看什么
搜狐文化:在您看来商业对创作是动力还是阻力?
赖声川:在某些方面绝对是阻力。讲商业就要讲动机,如果动机是赚钱,那将隐含高风险。作为一个导演,你所有判断的根据都是如何取悦、讨好观众,那会导致作品个性缺失、缺乏诚意。观众看了也未见得喜欢,简直是恶性循环。
很多人拍电视剧的逻辑也是这样,非要以观众的喜好为前提去拍摄、去创作。我觉得这是一个陷阱,全世界没有哪种市场调查可以确切知道观众想看什么。例如《如梦之梦》,调研分析的结果是这部戏赔钱,并且没有人感兴趣。然而我们做出来之后,收益口碑双丰收。有人说我们很傻,傻到有一种天真的信念。其实我们不是完全不管观众,而是相信,去研究观众想看什么,还不如去深入了解自己想看什么。如果自己都不关注的事,别人怎么会有兴趣呢?
赖声川做客搜狐文化客厅
搜狐文化:在您拍过或看过的话剧中,哪一部是最接近您内心话剧理想的?或者说您心目中最理想的话剧是什么样?
赖声川:我觉得内心理想的话剧不用讲得那么伟大,标准低一点,首先应该源于我们的生活。换句话说,我们的戏应该是让观众认清现实而不是逃避生活。这仅是我个人的感受,我不希望戏剧沦为单纯娱乐。即便是纯为娱乐也比纯为商业要好很多,戏剧不应该拿市场两个字来衡量,应该有更高的社会价值,甚至有人说它就是我们人类所有可能的艺术形式里面,最完美的表现形式。不只是因为它所运用的元素多,更重要的是它跟观众产生的交流最直接。
搜狐文化:近几年,有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台湾创意人北上,您觉得这个现象意味着什么?
赖声川: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大陆的机会比台湾多。如果讲市场的话很难听,好像在做生意。其实有些时候我们是单纯的希望以一个作者的身份来大陆,有更多观众可以看我们的戏是很开心的事。
搜狐文化:台湾一些新兴的表演工作坊是否具备竞争力?
赖声川:其实台湾观众对于新和老是无所谓的,有品牌才有绝对的优势。我们剧团以创意为品牌,每一年都推新戏。其他的工作坊主打品牌也有所不同,像果陀早年的品牌是做歌舞剧,这些年做得比较多的是翻译剧本。现在的台湾戏剧分众已经形成,一个团的固定观众可能不会看另一个团的戏。当然这也使得任何一个新人都有机会出来,这是台湾比较可爱的地方。
老字号虽然有优势,但是这个行业永远是非常现实的。台湾流行一句话:你只有两次失败的机会。其实对我而言,一次失败的机会都没有。几十年来,我们战战兢兢的,每一步都必须做到最好。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