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用“画卷”致敬深圳经济特区
- 香港卫视
- 2020/08/27 09:06
-
收藏
-
32.6万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划了一个圈……”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超凡的勇气与谋略带领中国开启了一场惊世变革,深圳在这场变革中获得了“排头兵”的机会,从一个边陲小渔村发展成为了国际大都市。
深圳经济特区走过40年,成就了中国改革最精彩的起笔和最生动的样板。
“深圳的经验就是敢闯!”1984年、1992年小平同志两次到南方视察广东、深圳,并给深圳留下这句足以穿透历史的评语。
因为“敢闯”,深圳把中央的一个个重大战略设想变成生动现实;因为“改革”,深圳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比优越性。
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四十周年。新时代背景下,深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围绕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重大主题,《中国日报》作为国家英文日报,充分发挥对外传播独特优势,以国际化视角,多平台、多形式、多角度地展示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就,提升深圳在全世界范围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树立深圳对标世界一流城市的崭新形象。
8月26日,《中国日报》以创新的形式、扎实的报道及精美的设计,向读者们展示了一幅幅深圳发展的精彩画卷。
围绕深圳经济特区“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的目标定位,《中国日报》震撼推出“Stunning Shenzhen, Smart Shenzhen”八联版英文专版,以磅礴的气势、优美的画卷,精心策划的稿件,充分展示深圳四十年成就。
八联版正面四个稿件分别以“改革开放”、“创新&人才”、“科研&教育”及“营商环境”为关键词,聚焦深圳发展的原动力。
报道回顾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四十年间所发生的巨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深圳如何“双区驱动”,充分利用其作为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的历史机遇,寻求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深圳在过去40年里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这座原本只有3万人口的小渔村,于1980年8月成为中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通过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激励政策,它在四个经济特区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这些投资引领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通过改善营商环境,深圳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全球投资吸引力的目的地之一。今年三月,深圳发布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方案,该方案涵盖包括工商登记、项目审批、房地产登记、知识产权保护与申请和市场监管等14个领域的210项改革。
中国许多大型科技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在深圳占有一席之地。这座被称为“生于创新”的中国南方城市自其40年前成为经济特区以来,便引领了中国新思想的发展,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个第一,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张发行股票和第一家律师事务所等。
八联版背面四篇稿件以“生态环保”、“文创产业”、“城市文明”与“外籍人士”为切入点,集中介绍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多方位成就。
系列文章报道了深圳在打造宜业宜居的城市环境、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深圳作为国内首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设计之都”城市在文创产业方面的发展优势,以及在深圳工作多年的外籍人士的个人感受,使得深圳的发展成就、城市文明及包容、开放、创新、活力的城市形象跃然纸上。
历史表明,经济的发展有时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而深圳的快速发展却在试图讲述一个不同以往的故事。2019年,深圳的GDP接近2.7万亿元,在中国大陆城市中排名第三。而1979年,当时深圳的GDP只有1.96亿元。
经济取得突出发展的同时,深圳的空气质量一直在改善。2019年,该市的PM2.5平均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是自2006年开始监测以来的最低水平。深圳已制定目标,到2025年将该指数降到20微克以下,到2035年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过去的40年不仅见证了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大都市,也记录了这个城市的创造力的发展。如今,深圳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接近其发展成为富有影响力和创意的国际都市的目标。
风雨40年,深圳经济特区走过了漫漫荆棘路,从前的小渔村已经卸下外壳,蜕变成了中国的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区域金融中心。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和市场的考验,四十可期的深圳将继续执笔书写 “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