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同盟实质性介入南海?
- 国际先驱导报
- 2015/11/17 13:39
-
收藏
-
9.9万
10月底至11月初,美国海军“西奥多·罗斯福”号航母进入南海海域,与之相伴的还有日本海上自卫队“冬月”号驱逐舰。双方不仅在南海编队航行,还进行了涉及人员互乘、通讯保障等方面的军事演习,这也是美日首次在南海举行联合军演。而就在此前不久,美国“拉森”号导弹驱逐舰在中国南海实施了所谓“自由巡航”。作为美在亚太最亲密的盟友,日本在南海问题上将何去何从?是否会对美在南海的巡航行动“亦步亦趋”并实质性介入?在新《美日防卫合作指针》指导下,美日同盟是否会在南海加强协调、共同行动?
日将有限度增加南海活动
与东海问题及岛争相比,南海问题并不涉及其核心利益,因而日本迄今对南海问题的参与更多是口头的、间接的、“敲边鼓式”的,而非直接介入。
最明显的,是口头表态对美国南海立场与行为的支持。今年2月,日本防卫大臣中谷元曾表示,日本军舰有可能加入美国在南海海域的巡航。6月,日本自卫队统和幕僚长河野克俊(相当于参联会主席)重申,日本今后有可能加入美国在南海自由巡航行动。美“拉森”号在中国南海人工岛礁12海里范围内航行以后,日本更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了对美军行动的支持。如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称:“美国的行动是根据国际法原则,为守护开放、自由和平的海洋所作的努力,对此日本表示支持。”日本国内多家主流媒体称这“暗示了日本自卫队今后参与南海巡航等行动的可能性”。
还有,加强盟友伙伴合作以增强对华威慑。近期,美日印、美日澳、日印澳三边安全合作进程加快、并呈机制化之势,而炒作南海问题、共商所谓“海上安全”成为美日整合盟友网络的新抓手。日本还在多个国际场合提出“南海航行自由”问题,希图通过“法治”、“规则”等观念加大对华压力并塑造南海问题话语权。在近期召开的东盟防长扩大会上,中谷元不指名地批评中国在南海的行动,称“这种大规模填海造岛行动等改变现状、促使局势紧张的单方面行动正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忧虑”,呼吁各国“为南海持续作为开放的自由和平海域一起合作”。此后安倍在东京发表演讲称,围绕南海问题基于“法治”的国际社会合作很重要,“希望借G20峰会和APEC会议等与当事国和周边国家互相确认原则”。
与此同时,提升与东南亚国家的安全合作。安倍政府极大提升了与菲律宾、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防卫合作能力。5月,海上自卫队两架P-3C巡逻机首次飞抵越南岘港。日本还将两艘二手渔船交付给越南海警,它们将被改成巡逻船,用于实施监视活动。日本驻越公使称,“日越都对中国在南海单方面改变现状的行为感到担心。希望越方对这两艘渔船充分加以利用。”日越还就海上自卫队舰艇停靠越南金兰湾达成共识。有日本防卫省人员称,“如果依托金兰湾,就能覆盖南中国海全域”。6月,海上自卫队与菲律宾进行了联合海上演习,日方还打算向菲律宾海岸警卫队提供10艘新巡逻船。
不过,日本在支持美巡航问题上始终“留有余地”。尽管日本官方力挺美国的巡航计划,但却迟迟没有表态何时加入美军行动。目前日国内正在热议自卫队该不该参加美在南海的巡航行动,其中大体有三派意见:
反对派认为,日本舆论对安倍政府强行通过新安保法案、允许自卫队赴海外作战已有诸多诟病,此时再参与美“自由巡航”势必引发国内更大的反对声音。且目前日本有意改善与中国关系,而参与巡航似乎不太靠谱,日本没有必要在此时激怒北京,更何况日本并非南海领土问题的相关方,南海巡航会令日本的战线拉得过长。执政的自民党国会议员野田圣子称,“南海问题与日本无直接关系,无论南沙发生什么,日本都应贯彻独立的对华外交”。
“有条件参与”派认为,虽然日本不是南海主权纠纷当事国,但如不能确保中国在南海人工岛周边12海里的航行自由,也会影响日本的重要航行自由。但相较而言,东海对日更有涉及主权的重要价值,只有东南亚国家、澳大利亚等也有意参加巡航,日本才能参与。如日本拓殖大学教授、前防卫大臣森本敏称,“日本应参加南海巡航,但菲律宾更应参加。日应与当事国以合作的方式参与”。
坚定参与派,如《产经新闻》则鼓吹可组建多国部队组成的联合巡航编队,并在中国的人工岛附近“领海”范围内巡航。该报甚至还指望未来这一战术能够在东海应用,以美舰与海上自卫队一起行动。
日武力介入已有“理论准备”
综合各方面分析,自安倍二次执政以来,其对南海的兴趣增大主要源于以下考量:
第一是“借势遏华”,并提升自身国际地位。面对中国全方位崛起,国力不振、经济低迷的日本在战略上“焦虑感”日深。而南海问题发酵为日本制华遏华、加强与美捆绑并发挥地区影响力提供了契机。日本无需跳到前台,仅在外交、舆论及间接的军事支持方面有所参与,即可产生“制华”效果,因而乐此不疲。
第二是强化与美国及其盟友体系的兼容度。日本作为美在亚太最“坚定”的盟友和安全“基石”,有着与美实现同盟一体化密切关系的需要、也有与美其他盟友实现“联网结片”的结盟优势的需要,制造和炒作南海危机可服务于这些需求。
第三则是为钓鱼岛之争寻求解决方案。日一方面希望通过南海遏华增大对华博弈筹码,以获取东海问题的主动权;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塑造多国在南海集体军事行动的行为模式,为钓鱼岛问题找到可以依据的参考。
今年4月,美日通过新《防卫合作指针》;9月,日本国会最终通过了新安保法。新“指针”和安保法使美日高层决策指挥系统及部队合作转化为从平时到危机的“无缝链接机制”,明确了在平时、日受武力攻击、关系日本和平安全的“重要影响事态”、他国受攻击及大规模灾害等五种事态下的美日责任分工。今后,自卫队可与美军联合展开军事行动,向美及其他“亲密盟友”提供后勤、情报、警戒甚至武力保护等支援。其活动范围将不再限于日周边,还可在全球对美提供支援。
按照如上原则,对日本未来深度介入南海的前景,可以做如下分析判断:
一方面,美日一直强调南海问题攸关地区和平与安全,中国的行为已被其界定为是“打破现状”、“威胁和平”的单方面行为,这为其联合干涉提供了借口。
另一方面,日本可能会根据事态发展对美日《防卫合作指针》覆盖范围进行不同解读,可以将南海问题解释为平常的“一般事态”,需要美日常态化共同训练、加强威慑予以预防和阻止。美宣布今后将定期在中国岛礁12海里范围内巡航,这就属于美日所界定的“一般事态”范畴,而日本的有限配合也未超出这一平常事态。
但随着中美在南海博弈加剧,一旦到了危机边缘,美日就有可能共同界定事态严重性。如出现中美舰机摩擦、或美日认为南海“航行自由”受到中国阻止,则很有可能被界定为所谓涉及日本和平安全的“重要影响事态”;特别是当其盟友美国或任何其他关系亲密伙伴受到进攻时,自卫队可以参与军事行动。由此,新“指针”使日本至少在理论上要配合美军在南海的行动,而其行动的界限、范围、程度则取决于美日对事态发展所做出的界定。在极端情况下,如果中美在南海发生冲突,日本的武力介入已经有了理论准备。
“日本介入”取决于中美关系
分析认为,尽管美日同盟作为军事战略要为最坏的可能性做出准备,但鉴于中美关系不冲突、不对抗的内涵要求以及和平与稳定的共同需要,中美因南海而直接摊牌的可能性很小。日本朝野也担心被卷入一场不必要的冲突,极力宣称“南海危机是可控的”。
在这种情况下,美日同盟更多是作为一种威慑手段而存在、而非主动挑起战争。按照美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所言,此次南海巡航期间,美舰炮瞄雷达、火控雷达归零规避,直升机不起飞,以“无害通过”方式进入,表明美无意引发冲突,而只是显示存在。
在可预见的未来,美方的意图是通过在中国岛礁附近的常态化巡逻显示不承认中国主权主张的政治立场。在此过程中,两军将以一种“专业化”的方式解决矛盾,依据已经达成的海空相遇准则处理问题。只要中美不冲突,日本直接介入的可能性就很低。
从这个意义上看,未来日本在南海的行动仍将在“平时事态”范围内加大投入,目的是强化美日同盟对中国的威慑作用而非主动挑起冲突。在军事上,日本会以积极、谨慎姿态更多介入。在美方的不断要求下,近年来日本逐步加强对南海参与力度。2014年10月,日本派驱逐舰编入美航母编队,首次在南海联合执行任务。今年10月底,美日在南海举行首次联合军演。加之美已确定在菲基地实现军舰与战机轮岗驻守,日本有可能通过美日同盟渠道,在菲基地驻守少量军舰与巡逻机,既可实现象征性军事存在,也便于应美要求适时“联合巡航”南海。
此外,自卫队舰艇也可能在参与其它军事任务后有意经过南海。如日国内有建议在担任打击索马里海盗任务的驱逐舰和巡逻机往返日本之际,都可进入南海显示自卫队的存在或进行巡逻。数年后,日本还可能与美联手以“全球鹰”无人机、反潜机等装备承担对南海监控任务。但是,只要中美管控好危机,日本的参与更多是加大威慑与象征意义,难以产生质的变化。(《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 杨文静 发自北京)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