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忠“大道至剪”剪纸隆重展出:一把金剪刀把山西带入北京城
- 香港卫视
- 2021/11/03 15:13
-
收藏
-
39.2万
前些天,获悉山西高平韩山堂剪纸第五代传人张永忠“大道至剪”剪纸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展出。作为一名高平老乡、恰因新冠疫情吃紧困守在京、又因和他曲里拐弯沾亲带个故、还因早知他儒道释文化有所成就,未闻其在剪纸方面也有如此造诣。兴趣使然,我于10月31日下午特地预约参观了展览,身临其境,惊叹不已,有所观感。
一是金剪落红、直抒中华大美。这次永忠剪纸,规模之大、规格之高、立意之巧、主题之明、作品之雅、手法之新、剪书之合、大道至简。尤其是占据展厅几十米长整个墙面的大型巨制《中华炎帝魂》作品,红红白白之间,大气磅礴,浑然一体。作者采用以白计红、红白相间、虚实转换、奇趣乃生的娴熟手法,把人类始祖神祗伏羲、炎黄、仓颉、蚩尤,以及辟邪的龙虎将军、招魂的抓髻娃娃等民间神话故事人物和民族图腾,用神异形象一一穿插组合于鱼虫鸟兽、缠枝花卉之间。同时,用相当篇幅在作品后半端,把人文初祖炎帝神农在高平羊头山“制耒耜、播五谷、尝百草、制陶土、定音律、创歌舞、造房榭、辟市场、葬故关”的圣德功绩与祖陵祭祀等情景历历再现。充分表达了炎黄子孙永铭圣恩、尊奉赤帝、寻根问祖、饮水思源的人文情怀。
二是手到剪至、道出山西神韵。永忠剪纸作品艺术展的题目,就是“大道至剪”,它既同大道至简谐音,又合剪纸艺术实情,一语双关、妙趣横生。突出表现在布置于前厅的山西风情歌谣组画《三晋颂》,一共19条屏,分离又组合,画简意骇、配文得体、前呼后应、浓缩精华,寥寥数纸,就把山西表里河山、天下之脊、古建博物、龙兴城邑、自然天造的人文精华表现的淋漓尽致。作者以大写意的简约风格、大角度的精辟概括、大手笔的深度刻划、大画面的集中展示,通过“炎帝祖陵、黄河壶口、长城关隘、龙都双塔、鹳雀楼台、平遥古城、红色根据、行颠云顶”等简洁画面与文字解说,把山西从南到北、从省到市“地下宝藏藏而不露、地上博物秘而不宣、坐拥行山静观天下、背负历史负重前行”的敦厚朴实、坚韧刚毅的神韵描述的惟妙惟肖、刻划的入骨三分。
三是珠联壁合、劲吹太行之风。永忠剪纸大展,除了精巧的艺术构思、独特的剪纸语言和简约的形式表达之外,他还把收集到具有浓烈地方色彩的民间歌谣,用通俗拙雅的书体,题写在画面之中,这是他的一大创新亮点。可谓图文并茂、拙中藏巧、俗里透雅、互为映衬、相得益彰。此种艺术形式,在《人生谣》《尘劳吟》《三晋颂》等作品中多有呈现。尤其是在《尘劳吟》多达36条屏通体组合中最前卫大胆。他通过截取“十月怀胎、喜结良缘、上梁大吉、土里刨金、辛苦劳作、情投意合、奚数家珍”等几个生活场景,进行有机结合,有序陈述,确实耐人寻味、诙谐幽默。可见作者貌似平淡无奇、随心所欲,实属源于民众、高于生活之艺术功力。其中最为精彩的当数“面朝黄土、地能生金”那个片段,而动听悦耳的劳动号子不再赘述,就那几笔以书作画,随意拉长轻盈划过的数条末字尾巴,几只燕子穿梭其间,画面底部浓笔重彩,耕牛农夫、汗摔八瓣、紧接地气的写实处理,活脱就是一幅春意盎然、枝柳莺啼、播种希望的传统农耕图。再加之靠左一段不同劳动场景的再现,与大段密集文字乱石铺街书写典型的“中国农民式幽默”劳动歌谣逼进中线,使得上下左右形成巨大反差的虚实对比、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和收到图文互补的艺术效果。让高台上的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根植于黄土地的太行之风扑面而来,沁人心脾。
四是物象歌谣、浸透人生况味。有别于大画幅《中华炎帝魂》、中组合《三晋颂》和《降龙伏虎、抓髻娃娃》通天立轴组团作品等,《人生吟》则是把人生的几个重要阶段,用“孕育、命锁、压枕、虎帽、兜肚、绣活、月下、嫁妆、花轿、洞房、夜壶、回门、鞋垫、洗盆、拐杖、吹打”等伴岁物品,象形会意,寓指人生从生到死生命的全过程,与之相对应的人生歌谣、民间小调题款诠释,彰显粗粝、朴素、自然、纯真、走心、情调、习尚之民俗风情,进而,直击人性的灵光,探究灵魂的深处。整体的感觉,简而又简的画面,辅之以土的掉渣的民谣,全在人生时空大背景的聚焦点缀之中。让人们面对空灵的世界,无穷的变幻,去认真思考人生、珍爱生命、赋予想像、不负韶华,绝不枉来人世上走一遭!此外,还有一些“鞭春牛、花蝴蝶、缠枝莲、籽石榴”等小品不小之作,全都源于他对家乡的眷念、儿时的记忆、生活的积累和人生的体悟。
总之,张永忠剪纸,是需要慢慢地解读,细细的回味。他用剪纸的艺术语言、人生的智慧哲理、真善美的精神追求、根植于传统的文化灵性与自觉,为我们讴歌了文化之美、时代之美、太行之美、山西之美和中华之美。他把人们习以为常最本源的东西,信手拈来提升为艺术,这就是艺术家和普通人不同的地方。在经历了多项省市展、外省巡回展之后,近期又在中国美术最高艺术殿堂盛大启幕,用大展的语言来说:此次张永忠剪纸艺术作品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旨在推动地方民间文化发展传承,并进一步弘扬根祖文化,是对剪纸的再一次聚焦、阐释和交流,是对剪纸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样式的凝视和体悟,也是对民间艺术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的感受与共鸣。(文/韩天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