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招标制度议案获通过 陈曼琪:政府应是“推导者”和“大用家”
- 香港卫视
- 2022/05/12 22:09
-
收藏
-
82.1万
香港立法会大会12日续会,讨论有关“改革招标制度扶助本地企业”的议员议案,议案在过半数在席议员支持下获得通过。陈曼琪指出,政府不单是“监管者”,更是“推导者”和“大用家(Big User)”,改革招标思维优先使用本地产品,令香港能有更大的创科资源,培养吸纳更多人才。
建筑、测量、都市规划及园境界立法会议员谢伟铨在会上表示,第六任行政长官人选李家超在参选政纲中强调,新届政府施政要“以结果为目标”及致力提升香港竞争力,可是政府现行的工程及顾问招标制度,偏重“价低者得”,引致“割喉式入标”的出现,招标商以低到不合理的价格入标,最终影响服务质量,不寻常的低标价造成延误、安全和超支等问题,扼杀创新与创意,更会窒碍中小型及初创企业发展,加剧香港人才流失。
谢伟铨促请政府检讨及改革招标及采购制度,着重创意和创新、进一步降低“价低者得”的比重,为各类招标项目制订“最低合理费用”及“延期顾问工作补偿机制”,以杜绝“割喉式入标”,并引入本地优先的元素,从而积极扶助本地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立法会议员邱达根关注招标制度如何扶持科创企业发展。他指出,尽管特区政府对各行业推出不少扶助措施,但仍然有很多不足和改善空间,本地部分中小型企业的服务和产品遭到市场忽略,令他们较难参与政府的招标活动,现有的标书评分制度未为中小型企业带来公平竞争机会,以致中小型企业及科创企业,未能充分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建议在政府采购科技产品及服务的标书中,加入更多支持本地企业的条文,在审批制度下提高本地科创企业的评分比率。
立法会议员黄元山认为,招标及采购制度不单只是考虑公帑使用的问题,更应该利用招标及采购制度作为政府的政策工具,以政府达至自己定的政策目标,成为政策目标的速成者,配合整体政策方向,增加社会效益,建议引入环境保护、社会效益及企业管治元素,以达至源头减废、减碳排放、保障基层劳工和扶助弱势社群的目标。
立法会议员陈曼琪对谢伟铨议员的议案及两位议员的修正案表示支持。她在发言时指出,香港拥有“狮子山下”的拼搏精神,不论大型或中小微型的企业,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过往,政府奉行“积极不干预”的政策,理想地认为市场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本地中小微企初创企业若然仍被当局爱理不理,最终也难以得到合适的空间和土壤。政府要做的,不单是“监管者”,更是“推导者”和“大用家(Big User)”,改革招标思维优先使用本地产品,令香港能有更大的创科资源,培养吸纳更多人才。
香港优厚的创科条件和人才
陈曼琪指出,香港拥有优厚的创科条件和人才。她举例说,疫情爆发之初,当时创科局与香港的研发中心合作推出可重用的“铜芯抗疫口罩”,能在本港完成两次全民派发。不要小看这个由本地研发的铜芯口罩,曾荣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由此可见,只要政府能够愿意积极投入,香港研发的产品是可在本地广泛应用。另外一个本地科研的例子,就是为人所熟知的大疆无人机。大疆的例子告诉我们,本地技术配合大湾区协作空间,再加上本地“天使投资”的触觉,亦能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
陈曼琪表示,众所周知,香港有多间世界一流高等院校,科研发表的质量及数量均走在前线,是全球重要的学术枢纽,但当谈及将科研结果产业化时,香港就似乎一直在“追落后”。
充当“大用家”
陈曼琪续指,香港政府要如何做到“识货”?就是要多实践,在招标制度融入扶助本地中小微企业政策,亦要充当本地科研产品的“大用家”;一来自己用过、试过,才能培养出准确的市场触觉;二来也可令中小微企感到本地产品和香港品牌受到重视。
另外,陈曼琪又表示,不需将科研想得极之“高大上”,要造什么太空科技又或世纪工程等等。其实,日常生活中一些小装置,亦是大有可为的科研想法。当局要提供资金研发,带头采购成品,再向本地机构推销产品。一切也只在乎政府愿不愿意“落水”,发掘各行各业之中的创科空间。再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政府不能充当“大用家”,也不要为产业设置障碍。陈曼琪强调,多年以来,政府只当自己是“监管者”而不是“推导者”,香港政府应主动积极有为,改革招标制度,打造协助中小微企发展平台,擦亮香港品牌,带领香港中小微企走向更高的台阶。香港卫视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