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登录
 两周内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社交帐号登录

高校专业“冷热”变化折射中国社会变迁

  • 新华网
  • 2015/08/12 15:06
分享到:
  • 收藏
  • 16.1万
  “中国的考生和家长逐渐变得理性。”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让陈雨露作出这个判断的依据是,高考专业报考不再是“一时什么热就选什么”。在人大这所中国顶尖大学之一,新开设的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试验班大受热捧,社会工作、历史研究等专业,招生也比往年好。
  “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陈雨露指出,这个新变化显示出根植于中国文化沃壤的特色类专业已进入大众关切视野。
        在对市场经济触感敏锐的南方,广东高校正兴起一股新学院建设高潮。7月,暨南大学成立了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中山大学成立了微电子学院;6月,深圳大学成立了心理与社会学院……
        这些新设学院具有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的共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设置专业、培养人才,而非“闭门造车”。
        近几年,曾炙手可热的计算机、英语、法律、生物、金融等专业毕业生,求职越来越难。当年填报高考志愿时的“热门”专业,眼下却已变得“冷清”。
        智联招聘发布的《金融行业招聘供需报告》显示,金融领域人才供求不平衡,竞争比例接近5:1。近两年金融专业就业竞争压力加大,与前些年不少高校在金融类专业加大招生力度有关。
        同时,一些冷门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再那么“冰冷”。据了解,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今年的毕业生,全部走进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看似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却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热门不热,冷门不冷”的现象,也影响了今年的高考志愿填报情况。盲目追求所谓热门专业、志愿填报没有梯度的现象减少了,考生填报专业更趋理性、合理。
        位于中国西南部的重庆大学,一直以来录取分数居高不下的建筑专业大类今年降温明显,不仅录取分数降低,甚至在一些省市出现了调剂现象。与此相反,多年冷门的信息类专业明显转暖,录取分数大幅度提高。
        重庆大学招生办主任张永祥分析指出,这些变化反映出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正在转变,传统的建筑及制造业类专业随着国家发展的转型,其热度有降低的趋势。
        去年,北京大学的古生物学专业因“一个人的毕业照”走红网络。今年该专业“后继有人”,人大附中的余逸伦通过北大自招考试就读该专业。身为“恐龙迷”的余逸伦,曾和中科院专家做野外考察,亲手挖掘过恐龙化石。
        在西方,古生物学领域是热门学科;但在中国,古生物学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面临困难。中国著名古植物学家郝守刚认为,浮躁的社会风气裹挟了学生的意愿,造成严重的人才断档。
  “随着国家发展,对基础性研究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北大哲学系大四学生李想说,社会人文学科对人的思辨能力、逻辑能力以及思维方式的培养大有裨益。
  • 标签:
分享到:

相关推荐

抗战时十大汉奸的最终下场
新华社区 2015/08/12
12省上半年反腐成绩单
人民网  201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