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枫:透过政治雾霾看中美关系
- 香港卫视
- 2015/05/19 14:07
-
收藏
-
22.3万
5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国务卿克里。
秦枫
作者:秦枫 国际时事观察员,现供职于香港香港卫视,多次深入世界政治热点地区、战地和灾难中采访。
近日,美国国务卿克里访问中国,分别与习近平、李克强、范长龙等会见。如此高规格的访问,加上近期被媒体热炒的两国“剑拔弩张”的军事对抗态势,让中美关系前景难测。作者透过“政治雾霾”,分析了她眼中的两国关系真实状况。
2015年,在美国总统奥巴马最后一年执政期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要对美国进行其任内的首次国事访问。国事访问定在9月,作为本年度头等外交大事,中美双方从3月开始启动各项准备工作。于是,在伊核谈判协议达成后,美国国务卿克里访问北京。
这是克里就任国务卿以来的第六次访华,行程安排之紧密让记者们惊讶。中国国家主席和总理分别会见,已是规格最高。再加上军方的二号首长范长龙,就更显示出双方的沟通诚意。而沟通之迫切的背后,自然与局势之复杂有关。
本次克里访华前,美国军舰海上动作频频,开始对中国在南海的填海造陆摆出积极军事介入的姿态。另外,菲律宾同日本在南海进行了联合海军演习,菲律宾军舰从距离黄岩岛300公里的前美国海军基地苏比克湾出发,也带有挑衅意味。还有,美国召集的亚太海军陆战队会议也没有邀请中国参加。其他23个国家的参会军官将有机会观摩美国两栖攻击舰、登陆舰和其他可作为离岸海上基地的舰艇的演习。这些信息让记者们在克里抵京前,有了不少采访兴奋点。
中美关系看上去总是阴晴不定、拿捏不准,其实不然,需要透过包裹在双边关系外面那一层微尘颗粒即“政治雾霾”来看。而且,双方的所谓场面话也不全是套话空话,里面透露了两国的真实感受。美国国务卿克里在北京的第一场会见是同中国外长王毅。从会议室谈到记者会再谈到午宴,足足在外交部大楼内停留了五个小时。记者们捕捉信息的场合是记者会,我的感觉是他们两位通过回应记者的方式继续延续在会谈中的状态:向对方表达自己。中国外长王毅说:“亚洲首先是亚洲人的亚洲,但同时开放包容。美国是亚太重要国家,中美双方完全可以在双边和国际层面不断加强战略沟通,在亚太开展有益合作。”“有分歧不要紧,关键是不要有误解,更不要有误判。”克里则对双方目前有事必定会提前沟通的工作方式表示肯定,并向中国呼吁:在南海东海降低紧张局势的作法唯有用“Smart Diplomacy” (巧外交)。克里因为在伊核谈判中发挥了极为关键作用,所以他希望对于朝鲜无核化的谈判也仿照此方式进行,于是就强调了同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共识。
在中美最敏感的军事关系上,也并不像外界所“希望”的那样剑拔弩张。自从2013年中国在东海设立防空识别区以来,中美在空中、海上的交集不少,未事先通报产生的误解也不少。另外,美国国内也存在要求积极军事介入南海的声音,反映出一部分美国保守势力不希望两军关系渐入佳境。于是,这次安排中央军委副主席接见美国国务卿,表明希望两军关系良性发展的意愿。两军既有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机制,也会在不久就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军用航空器的相关内容达成协议。所以这次克里访华会见范长龙,为习近平访美营造良好的军事关系气氛之目的明显。
当局势并没有“冷汗频出”时,造势就成了媒体的“自荐项目”,于是我们看到双方媒体一些带有激烈标题的报道。毕竟,媒体掌握的资料有限,或者说,当局提供给媒体的信息量有限。不过,从报道中的事实情况来看,美国对中国的耀武扬威、拉拢盟国、说硬话、摆出一副新结盟姿态,确实是有原因的。
原因一:中国进入“新常态”。对内先不谈,在对外经济方面,投资方向、资本流向、资源需求同美国资本的竞争加剧。在政治方面,“一带一路”、亚洲新安全观的提出,让美国有一种被区域排挤的感觉。
原因二: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出现变化,对新规则制定的呼声很高,让美国紧张。而中国主导新规则的制定之决心也比较明显。
原因三:亚洲发展变化很快,亚洲国家内部差异性大,矛盾也多,本地区与区域外的摩擦也增多,而且区域内安全主体之间并没有真正平等,这些有利于美国的介入和获利。
原因四:美国内部对中国的变化拿捏不准,也导致了一些政客的态度转变。2016的美国总统大选的变数也大。
不过,美国采取的还是一种预防式打压遏制。对此,中国的外交比较理性,尤其是高层的考虑很清晰。不会把美国的态度当做可怕的狼子野心,一味地去吵架。另外,中国对自身国际地位的定位也要清醒准确。不要对所谓“世界第一的经济体”、“世界政治大国”、“世界军事大国”的吹捧信以为真。中国外交是政府主导的理性行为,相比灵活的资本,政府行为有滞后性。中国外交的服务方向应是更好地为中国海外投资及商贸活动服务,为巩固自身强大服务,这与美国外交的实质是一样的。
磕磕绊绊的中美关系将会是小冲突不断,大趋势向好。每个国家有自己的角色,不要带着假设和猜疑去指点别人,因为猜疑往往是关系恶化的导火索。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