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丁屋问题争议不断
- 联合早报网
- 2015/04/22 10:07
-
收藏
-
41.7万
香港新界一些丁屋被财团收购后大变身,翻新成带游泳池、车房、花园与围墙的豪宅,再以高额价格卖出。(苹果日报)
星期天的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礼上,港产片《窃听风云3》一口气夺得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三项大奖,成为大赢家之一。然而,该部电影描写的香港丁屋计划所衍生的社会问题,至今依然困扰着香港人。
丁屋政策,又称新界小型屋宇政策,是香港新界原居民的男性后人(即男丁)获准兴建的房屋,为香港殖民地时期沿用至今的一项政策。
上世纪70年代,港英政府计划发展新界,为了得到新界原居民的支持,规定年满18岁的男性新界原居民,每人一生可在于认可范围内,申请建造一座最高三层,每层面积不超过700平方尺(大约65平方米)的丁屋,无需向政府缴付地价。
该项丁屋政策推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少争议。除了非原居民质疑丁屋制度让新界原居民享有特权,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也表示,只有男性可享有丁权的丁屋政策对女性造成了歧视。但根据《香港基本法》第40条规定,新界原居民的原有合法传统权益,在香港主权移交后仍然受到保护。要求取消丁屋政策的声音最终不了了之。
过去几年,香港土地、房屋供应日益紧张。同时,不少新界原居民却将新落成的丁屋,变身为身价动辄千万港元(174万新元)的豪宅,然后补地价转手出售予外界。丁屋政策又再次引起香港社会关注,认为是无理的“特权”。
去年夏天上映的《窃听风云3》,就是以新界丁权引发的问题作主线。故事围绕新界的丁权问题发展,讲述新界有权势的人士与地产公司合作,收购丁权兴建大型地产项目,从而引发利益争夺问题,兄弟情在贪婪、背叛和复仇下荡然无存。
分析指出,剧中的剧情、人物造型、对白语气都“似曾相识”,如方中信、林嘉华和刘青云饰演的角色,有人便认为酷似某些人物。该部电影也让港人对丁权政策更加反感。
今年2月,身为新界原居民的香港渔护署助理署长薛汉宗,向城规会申请在西贡大浪湾咸田村官地,兴建五幢三层高丁屋,占地数千平方尺。结果,城规会罕有地接获1.88万宗反对意见。
上星期五,城规会宣布,采纳部门及公众意见,否决薛汉宗的全部申请。
香港本土研究社成员陈剑青批评,渔农署高官竟然带头在郊野公园附近建屋,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他质疑说:“香港人平均居住面积,只有161尺,他一家人需要住五座、面积过万尺的丁屋吗?”
陈剑青表示,现在楼价高企,港人继续要捱贵楼,但原居民高官及其家人却可以申请兴建五座丁屋,“在临海村屋豪宅过日子,这就是香港不平等房屋政策最真实的写照!”
据香港乡议局估计,现在符合资格享有丁屋权利的男性新界原居民约24万人,目前轮候丁屋的申请人则不足1.2万人。而地政总署1972至2011年期间,总共批出3万6912宗丁屋申请,即是每年平均批出946宗申请。
土地供应紧张 应取消丁权
不少港人认为,在土地供应紧张的香港,丁屋在土地运用方面效益低,当局应该取消丁权。
香港土地正义联盟成员朱凯迪批评,近十年,丁屋已变成“严重豪宅化”,由以往分层出售,变成整幢卖、复式出售,且已兼备泊车位、大花园。
朱凯迪指出,兴建丁屋大量蚕食新界土地,令农地被大规模破坏。他认为,香港社会所需要的是要建立一套城乡政策,而非维持新界人特权的丁屋政策。
香港经济学者曾渊沧则表示,近年港府致力“?地”(找地),以增加楼宇房屋供应。他建议当局可以拆掉现有的一些丁屋,将整片原居民居住的丁屋村重建,由政府来重建并改建成居屋(香港供低收入者购买的公共住房)。
他指出,丁屋楼高仅三层,改建之后可以建四十层,土地的运用大大增加,除了可以将原丁屋业主原址安置外,也可以将多出来的面积出售,增加居屋的供应,当然,也有部分面积可以当商业用途、公屋用途或私宅用途。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