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登录
 两周内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社交帐号登录

基辛格华邮撰文评价李光耀

  • 中评社
  • 2015/03/25 14:19
分享到:
  • 收藏
  • 15.6万

        被誉为“新加坡国父”的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逝世。

        与李光耀同一时代的政治家、美国前国务卿在基辛格在《华盛顿邮报》刊登悼词,高度称颂李光耀的一生,他回顾了同李光耀相识的45年,认为李光耀不是像一些西方媒体所描述的那种“来自冷战时期的军阀”,而是一位在国际秩序探索上有着虔诚追求的朝圣者。文章编译如下:

        李光耀是我的朋友,他是一个伟大的人,认识他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幸事之一。从二战结束以后的那段时期,李光耀从初期的混乱中锻造出了秩序,从此,他以新加坡建国之父的角色出现在世界舞台,他的治国成就成为检验全球各国政治家的标准。

        起初,二战后世界格局并未向李光耀提供可供参考的建国蓝图,在去殖民化发展的初期,新加坡只是马来西亚的一个部份,但鉴于当地相当数量的华人族群与占多数的马来族形成了社会撕裂,新加坡被马来西亚切断联系,驱赶出马来西亚联邦,后者希望借此让这个难以驾驭的城市明白——他们无法摆脱对马来西亚的依赖。

        然而,李光耀的国家视野超出了对物质依赖的计算,他对于国家定位的选择深刻反映当地人民的价值,因为李光耀坚持认为,新加坡是一个处在沙洲上的城市,缺乏可以利用的经济资源,况且在殖民统治结束后,这里海军港口的作用更是消失殆尽,因此,新加坡只有凭藉当地人的智慧、勤劳和奉献精神才能生存于世界民族之林,因为毕竟,劳动力是当时他们最主要的资源。

        就这样,这位伟大的领导人带领这个社会走向他们从未企及过的高度,甚至可以说这个高度是他们从来都未曾想过的。通过素质教育、打压腐败以及高效的政府管治,李光耀和他的同僚们把新加坡的人均收入从独立时的500美元提高到今日的55000美元,通过一代人的努力,新加坡成为全球金融中枢、领导东南亚地区的知识型城市,以及该地区最主要的医疗和会展服务中心,新加坡的成功在于对实用主义的非凡坚持,即向全球人才开放当地的各个行业,并采用全球最开放的体系来鼓励他们发展。

        在新加坡,高素质的领导力比执行力更加重要,多少年过去以后,新加坡作为一个中型城市规模的国家,其领导人却成为活跃在国际政治舞台、并向全球秩序提供建议的顾问,李光耀被世界所信赖,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譬如说,他访问华盛顿会被美国人看做是一件大事、单是李与总统之间的会谈远远不够,国会与美国总统的内阁部长都会纷纷请求与他会面,他们想听李光耀说的绝不仅是新加坡的事务,更有他对全球形势的思考。李光耀很少游说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但他却认为,美国对全球的和平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我与李光耀相识于1967年他访问哈佛大学那时,当时他被校方邀请对越战发表建议,我当时作为资深校方代表聆听了李的发言,当时大家探讨的话题是约翰逊总统是不是战犯、或是精神病患者,我记得李光耀的回应是:“你们让我作呕。”这倒不是因为李光耀支持这场战争,而是因为当时的新加坡需要一个团结而强大的美国作为后盾,以及他们所创造出来的世界秩序。

        后来,在我与李光耀相识的这45年间,我在数以百场计的国际会议、学习小组、董事会议以及面对面的交流中听他阐述他的治国理念,他再也没有表现出强烈的个人情感、也不会劝说他人,但同时,他也不是人们所说的那个“冷战军阀,”我认为,李光耀是一个在秩序探索上有虔诚追求的朝圣者。

        李光耀深知中国的发展潜力以及重要性,因此,他对于中国的见解在全球具有启蒙性的作用,但当我们聊中国时,他最后还是会回到原点,认为全球稳定的保障依旧是美国主导。

        与美国的当代宪法理论相比,李光耀对国内宪法的完善是不足的,但我们也要公正地来看来这个问题,因为在托马斯•杰斐逊担任总统的那时,美国仍然面临特许经营、财产资格以及奴隶制等一系列的缺陷,因此尽管新加坡的民主道路饱受争议,但试想在该国独立的头几十年按照民主的模式发展,或许她早就因为种族的撕裂而崩溃了,就像是今天的叙利亚。当然,新加坡模式能否沿用至今天甚至将来,这是需要我们再展开讨论的议题。

        我写这篇悼词是为纪念我与李光耀之间的友谊,李光耀鲜有情感流露,他是一个总关注实质性问题的人,但同时我在与他的谈话中又发现,这位把大半生奉献于服务国家、大多数时间用来探索制度的人,他的事业值得人们为他投上一票,因为正是在这个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他的情感依赖。

        李光耀的妻子柯玉芝晚年不幸中风,无法再与人交流,在柯玉芝的最后岁月,李光耀总是在傍晚坐在她的身旁为她朗读,虽然她的本能已无法再做出回应,但李光耀相信她的意识却仍然是清晰的。

        以上,或许正是李光耀赋予这个时代的意义,他与我们对这个世界都拥有同样的期许,但当他发现愿景与现实相矛盾时,仍然冲破本能的禁锢而为之奋斗。

        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忘记李光耀。(记者 杨?尧编译报道)

  • 标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