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 盘点70后、80后、90后如何过春节
- 中国青年网
- 2015/02/12 11:50
-
收藏
-
18.6万
羊年春节临近,各地年味渐浓。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予新希望的佳节。无论男女老少,都期待着每年春节的到来。那么不同年代,过新年也一定不一样;同一年代,不同的年龄层过年方式也不一样,大家都是如何度过春节的呢?
9日在保康县城,市民在选购“羊”、“鱼”形象的饰品。资料图
70后、80后、90后 儿时过年大不同
说到儿时是怎样过年的,大家首先想到的无外乎吃年夜饭、收压岁钱、买新衣服新鞋子之类的活动。回首不同的年代,70后、80后、90后小时候过年方式各不相同,对这些过年习俗的记忆也不一样。大家小时候过年都在干嘛呢?快来看看网友们的总结吧!
吃年夜饭:
70后:就等着过年的时候能吃到好多好吃的啦!
80后:过年只不过就比平时上的菜种类多点罢了。
90后:我还得减肥呢,吃胖了怎么办,象征性地吃点罢了。
收压岁钱:
70后:每天就盼着过年了,能收到压岁钱啦!
80后:楼上的,瞧你那点出息,十几块钱的压岁钱收完就得上交,我们都自己存着!
90后:每年都会有大把的压岁钱收,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有必要那么兴奋吗?
花压岁钱:
70后:终于能买一分钱一本的小人书啦!
80后:看着存钱罐满满的是种幸福,一次性把压岁钱花光是种快感!
90后:好吧,今年就不去香港玩了,拿50%的压岁钱把我那旧电脑换个笔记本吧。
新衣新鞋:
70后:爸爸妈妈给做新衣穿,鞋也都要新的,连鞋垫都要新做的。
80后:直接去商场买,得是大红的,图个吉利喜庆。
90后:什么新不新的,我自己喜欢穿什么就穿什么!
消费:70后花钱最多 80后开始派发压岁钱
春节是消费的旺季,是老百姓最舍得花钱的时候。记者通过对70后、80后家庭进行春节消费调查,勾勒出不同年龄段群体的春节消费特点,同时,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消费价值观念的转变。
50后60后:抢着给孩子花钱
“现在我们还没到七老八十的地步,尽量帮孩子多分担些生活压力。”采访中,50后父母对记者表示,在春节消费中,他们大部分都“承包”了子女的消费支出。
家住建华区的王先生属于50后父亲。今年春节前,王先生便和去年刚结婚的女儿“约法三章”:“你们小两口过节的费用全由我们老两口承担,你们只要把所有过节发的钱集中起来还房贷就行。”王先生说:“她们作为独生子女,即便年龄再大,在我们眼中也只是个孩子,我们能帮还是要帮的!”
70后:春节消费逾万元
在调查中,70后的春节消费和60后差不多,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阶层”,花钱任务也是非常重。
“过年给父母亲5000元。”市民郑先生介绍,“平时也不在一起生活,而且父母年龄也大了,买东西不知道适合不适合口味,干脆花钱让父母自己选择;另外,侄子侄女的压岁钱也不是个小数字。”
1972年出生的孙磊,今年春节期间,给父母和亲戚小孩压岁钱就花掉7000多元。另外,孙先生在单位是业务骨干,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方方面面的关系也需要维护,花费也少不了。“其实,我们是最害怕过年的,至少要花掉上万元,包括各方面关系都要打点到位。”孙先生表示。
80后:开始派发压岁钱
80后已集体“奔三”,他们过春节时发现,原来是从长辈手里拿红包的,现在变成要从自己口袋里掏钱给别人发红包。
1982年出生,结婚两年多的王博这两年经常收到同辈亲友和同学朋友传来的喜讯:爱人妹妹家刚添了个大胖小子,高中同学的女儿出生了……
“接二连三出生的小辈们真是催人老啊!我感觉,我和爱人真的长大了。”对于成为“年轻的长辈”,王女士感慨颇多。
既然成了长辈,就自然要给孩子压岁钱。今年过年前,王女士和爱人估算后吃惊地发现,去年竟是同辈亲友和同学朋友的小孩集中出生的一年,要给7个新生小辈发压岁钱。加上之前出生的两个小辈,小夫妻俩今年在派送压岁钱上花掉了2000多元。
“每次派过压岁钱后,我们夫妻俩都觉得挺有压力的,打算今年生个宝宝,来个‘礼尚往来’!”王女士夫妇坦言。
看春晚:70后看春晚已成“瘾” 80后90后热衷吐槽
每到过年,“骂春晚”似乎成了时髦话题。在许多观众的眼里,春节联欢晚会是除夕夜的一道“大餐”,看春晚是一种习惯,可也有不少网友将其视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年年难看年年看”。关键是,如果没有春晚,除夕夜我们还能看什么、干什么?
70后:看春晚已成“瘾”难戒
一年又一年的春晚,看与不看也成了一个困扰很多人的问题。可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对50后、60后、70后来说,看春晚已经成为除夕夜必不可少的一件事了。
“虽然感觉乏味,但早就成了一种习惯,一家人围在电视机前,享受一下阖家欢多难得。”“50后”市民唐先生说,从1983年有了第一届春晚开始,他每年春晚的每一个节目他都没有落下。
“60后”方女士也对看春晚成了“瘾”,“有一年除夕夜加班,值班室里没电视也没电脑,我坐都坐不住,半夜回去赶紧又看重播,天快亮了才睡觉。”方女士说,不看春晚,就觉得少了节日的气氛。
而在“70后”网友“草儿青青”眼里,春晚是一种无聊状态的消遣方式。“除夕晚上电视里几乎每个频道都在转播春晚,我还有其他选择吗?不过,看春晚时间长了也慢慢养成了习惯。尽管每年都有很多人在骂,但看的人还是那么多。”
80后、90后:不看春晚,咱还有很多事可做
“闹闹哄哄、乱八七糟,来回都是那几张脸,年年都是那些花活儿,审美疲劳啊!”对于追求新意和艺术品位的80后、90后来说,看不看春晚真的无所谓。
“家里的长辈肯定会看,可我自己不愿意看,无奈当了好几年陪看。”1987年出生的王悦奇说出了不少80后、90后的心声。
“90后”大学生李珊珊对看春晚的态度是:“看春晚可真对不起这仅有的20天寒假。除夕晚上一定要抓紧时间找老同学玩桌游啊!”
正当各大贴吧、论坛上都在讨论:“如果没有春晚,我们还能干什么?”80后、90后给出了许多漂亮的答案。
“谁说没了春晚就没事干?到处打电话,海量发短信,看书看碟,网聊、Facetime,逛论坛、社区,发微博,打网游、电子游戏……”网友“兰帕新生”说,这才是属于年轻人、属于网络时代的除夕夜。
娱乐方式多元化:70后坚守传统80后当驴友90后和电脑过
70后:全家团圆吃年夜饭看春晚
70后,过年多坚守传统,全家聚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或玩牌、打麻将。
王勇,35岁,是位数学老师。对他来说,过年就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看春晚,和平时没空碰头的好友去休闲娱乐。“年夜饭,又称团圆饭,一定要全家人一起吃,这才有年味。”王勇说,只有过年一家人才能团圆。他哥在北京,妹妹刚在苏州签了工作,今年过年他们都赶回来。今年春节,算上孩子,他家就会有9口人。
“年夜饭,吃的不是饭,而是团圆。”王勇说。每年过年时,老人提前一星期做准备,给小孩买零食,给大人准备饭菜、饮料。
80后:订饭“微波” 当“驴友”旅游散心
80后,订半成品的年夜饭,把酒店的味道带回家“微波”,或给父母拜完年就去当“驴友”,趁假期去外地旅游散心。
张扬,27岁,是家广告公司的职员。“终于盼到了放假。”张扬说,春节打算带老婆去旅游。他平时联系业务,陪客户吃饭,工作压力大。他已约好了一群朋友,等到大年初一早上给父母拜过年就出发。张扬说,本打算等老婆一放假他们就去旅游。但考虑到俩人都是独生子女,把老人扔下独自过年不好,才选择大年初一出发。“难得有个假期,窝在家看电视、玩牌,没意思,不如去散散心。”张扬说。
此外,由于夫妻俩不通厨艺,为了减轻父母负担,他预订了酒店半成品的年夜饭。“放微波炉一热,就能端上桌,团圆饭在家吃有气氛。”张扬说。
90后:无网不在 和电脑一起过年
90后,更钟情于“网络”,看网络春晚,视频拜年,放电子鞭炮……
方谦是郑州一高校学酒店管理的大四学生。今年春节,他找了个饭店实习。“今年我在网上过年。”方谦说,他将和电脑一起过。方谦对电视春晚不感兴趣,他觉得“网络春晚”更好看,一些播客会邀请年轻人喜欢的明星做节目,时尚且网友间可及时沟通。另外,网络上每个虚拟社区都有各种节日活动,还贴有喜气洋洋的春联和年画,在这可放电子鞭炮,“吃”电子水饺。
“网上拜年也比较方便,邮箱、QQ、飞信和视频都能拜年。”方谦说。在网上还能看电影,听歌,玩游戏,有网络在,他丝毫不担心春节孤单。
专家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年过得也越来越花哨了。
情感:70后重视团圆 80后依托责任 90后无所谓
70后:家庭伦理观念强 重视团圆
几千年来,过年团圆一直是中国的传统。对于大部分70年代的人来说,过年是他们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过年意味着团聚、意味着美食、意味着更多的期望。70后过年,过的是一种传统。
郑大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杨朝聚说,70后这一代,受父母的影响很大,相对于80后和90后来说,70年代出生的人相对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很强。
80后:对传统文化有所淡化 更多的是责任意识
杨朝聚说,“80后”算是伴着改革的春风成长起来的一代,现在他们中部分已成家立业,或已成为中坚力量。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他们的思想观念与前一代人不同,对传统文化的感情有所淡化。过年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80后们来说,更多意味着花尽心思让家里的几代人尽享属于自己的快乐。
说起80后对过年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最普遍的记忆是一句善意的谎言:“乖,我把压岁钱给你存上,以后给你上大学用。”因此,80后过年过的是一种责任。
这代人还有个特点,多是独生子女。每年都会出现小两口为去谁家过年而发生争执的情况,部分人只好“各回各家”,这也反映了家庭结构的变化。
90后:网络满足了求变的需求
对于90后来说,过年和没过差不多,无外乎穿新衣、吃年饭、看春晚,但他们更多的过节时间都消耗在了网络上。
“没有网络的春节会让大家不知所措,因为我们寒假的学习和生活几乎都围绕着网络展开。”南京一所外国语中学的学生周昶说,十几天前放寒假后,一些同学就开始把各自的行踪发布在班级的网络“空间”上。有的春节去旅游的,传了不少照片;有的在大年夜包饺子,还在视频聊天上留下了包饺子的过程;还有一些同学看春晚,几个人一起在线评论。甚至老师在放假期间,也在网络上班级的“群”里布置作业。由此可见,对于许多伴随网络成长的“90后”来说,虽然年夜饭、包饺子、放鞭炮等传统“元素”都没有改变,但是网络文化的确越来越深地影响到他们的春节。
杨朝聚说,以网络为平台和表现形式的春晚,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年轻人对传统过年方式求变求新的需求。
尽管一些90后现在还没出校门,但十几年后,他们也将成为社会的中坚,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将左右社会的发展。
综合新华网江苏频道、《齐鲁晚报》、《华商报》、《今晚报》等媒体报道。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