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登录
 两周内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社交帐号登录

老同事:周永康昔日拒收礼 叹走上歪路

  • 香港文汇报
  • 2014/08/01 14:27
分享到:
  • 收藏
  • 14.7万

周永康(左二)查看辽河胜11井。

        成也石油、败也石油。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经营石油系统三十余载,曾在2010年辽宁辽河油田40周年的一封贺电中回忆,“1968年初,我怀着为石油事业奉献青春的理想,主动请缨从大庆来到辽河,参加了下辽河盆地前期石油地质勘探工作”。周永康落马后,这座他发迹、奋斗并为之“奉献”过的辽西南小城又做何反应?记者昨日走访了几位他的老同事、老部下,他们口中的周永康无论是做技术员还是官至油田领导,都保持?平易近人的作风,周甚至还严厉表示“不要给我送礼!”,感慨不该走上歪路。

        “他走到今天,我没什么好说的!”这是一位曾多年与周永康共事的老“辽油人”对周永康落马的第一反应,这位不愿具名的老先生颇为感慨的说道,“路都是自己走的,有的走得好,有的走得歪,像他,就是英雄没坚持好,就变狗熊了。”这里,他并没有贬低周的含义,而且在他们一代辽油人的记忆中,周是一起跟他们住过帐篷、体会过油田会战年代艰苦的普通“同事”。

       不求回报 日吃8两粮

       “在那个时期,来油田的人都只有一个思想,就是怎么贡献青春。那时没有双休日,就是搞大会战,形式就是军队打仗似的。”回忆那些日子,老人苦于没有恰当的词语表达当时生活的窘困,“周永康是67年3月份来的。我们的房子是都自己盖的,我们叫干打垒,就地取材,用土砸实和秸秆绑起来就住人了。”说起这段辽油人都熟知的过去,老人不忘提起周,“现在好多人都知道周永康那时候能吃苦,但其实我们当年干油田的都是这么走过来的,都是不求回报。你能想像每人每天定量就是8两粮,营养不良,弄得身上都浮肿了。”

       在老人住的辽河油田的家属区里,几乎每一个退休的70岁以上的老人,都能或多或少说出一些周永康当年的奋斗故事,但更多的人选择了讳莫如深的“他的事就不说了”的回应,特别对于与周永康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堂侄周灏在辽宁省盘锦市委常委、中石油辽河油田党委书记的职位上被“带走”的消息,更表示“不知道”。

       “不许给我送礼!”

       在盘锦市内兴隆台区的辽河油田物探公司大院内周永康早期的旧居原址上,新的高楼大厦已在这里崛起。但近来,他的故事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

       “你身后那个红色的楼的位置,以前就是周永康住的小四合院,那一片全是小平房。我就到过他那个家里,求他帮我办工作调动的事。”周永康在1973年任辽河石油勘探局地球物理勘探处(即后来的辽河油田物探公司)处长时的部下刘先生晚饭后在楼前和邻居闲谈,回忆起周,最先跳出的话是“他那时候告诉身边的人,‘都不许给我送礼’,我们都知道。”在他的印象中,这位领导“真干事”、“处理问题特别快”,而且“口才特别好”。(记者 于珈琳 辽宁盘锦报道)

  • 标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