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登录
 两周内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社交帐号登录

香港工商专联会会长:港人须提升包容心态

  • 文汇报
  • 2014/06/04 17:09
分享到:
  • 收藏
  • 15.2万

        香港社会有意见认为,欧美游客提升香港的国际城市形象,而内地游客则逐渐使香港「堕落为内地的一个普通城市」,令香港本土文化逐渐被内地人「沟淡」。不过,如果以历史眼光看自由行,可以说,香港的各种成就,都是由各个时期涌入香港的移民,特别是由改革开放以来两地频繁深入的交流所推动及贡献。为何上世纪以来的文化熔炉政策到现今不仅失效,更激起了前所未见的摩擦与矛盾呢?这值得深思和探讨。只有香港社会经济摆脱停滞状况,香港人才能恢复过去与新移民及内地人和谐共融的气度、胸襟与包容。

        自由行计划开展近10年来,社会有意见认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旺了香港旅游业、零售业、酒店业和餐饮业,创造了就业机会。但另一方面,随着自由行人数逐年增加,衍生如来港生育、推高物价、文化冲突等问题,对香港的负面影响逐渐浮现。

        港人须提升包容心态

        港人对外国游客没有异议,但对内地游客激增意见较多。有意见认为,欧美游客提升香港的国际城市形象,而内地游客则逐渐使香港「堕落为内地的一个普通城市」,令香港本土文化逐渐被内地人「沟淡」,以致经济生活亦令人有「大陆化」、「赤化」等等的强烈感觉。乃至部分港人?徨地追寻与捍卫各种自己的文化与生态,甚至喊出「中国人滚回中国去」的偏激口号。

        应该说,自由行刺激了香港经济复?,推动了香港经济发展;但是游客太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对自由行问题,不能因游客太多而因噎废食,拒之境外,也不能盲目增加人数。香港政府必须在提升接待旅客能力,增加和改善旅游配套设施的同时,港人还须提升包容心态。

        香港的成就与移民及两地交流分不开

        不过,如果以历史眼光看自由行,就可能得到比较客观公正的看法。从1842年香港不足4000人口到今日成为人口超过700万的大都市,香港是一个由移民所组成的都会。可以说,香港的各种成就,都是由各个时期涌入香港的移民,特别是由改革开放以来两地频繁深入的交流所推动及贡献的。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80年代初,香港经历了四次内地移民浪潮。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次是1945年至1949年间,约130万人迁移到香港,为香港注入了大量资金、技术、人才及劳工;第三次是1961至1963年,为迅速发展的香港制造业提供了生力军;第四次是内地「文革」期间,这时期有50多万人偷渡到港,其中有大量知识青年。这批移民中,许多人都白手起家成了现在的商界精英。直至现在,很多内地新移民纵使带着会遭讥笑的乡音,依然努力学习粤语以融入社会工作。

        狮子山下同舟共济造就了香港奇迹

        回顾历史,「抵垒政策」是当时香港移民政策的神来之笔。想移民香港的人,可以凭机智聪明成功抵垒,也可以凭超卓体能和勇气,跳进后海湾冒渡海风险成功抵垒。1980年10月,港英政府宣布取消「抵垒政策」,当日临近12点,几乎所有香港人都在看电视直播,现场的警员一边高高拉起隔离绳,一边高声给那些还在飞奔而来的偷渡者加油,还用力把跑到跟前的一把拽进隔离绳以内。这个场景,可算是香港居民与新移民和谐共融时代的一个尾声。

        狮子山下同舟共济造就了香港奇迹。早期的开放移民政策,香港市民对新移民感同身受,并不恶意抗拒。港督麦理浩规模庞大的福利计划,对新移民亦没有刻意排斥。直至「抵垒政策」宣布结束前,香港居民对新移民都是抱着比较开放的态度,其中一个原因,大概是许多香港居民都还记得自已也曾是移民。另外,新移民的确对社会的贡献远大于破坏。

        顾忌自由行「沟淡」香港价值乃过虑

        内地改革开放以来,香港居民对内地新移民的戒心逐渐加重,发展到对自由行的忧虑和抗拒。不久前香港有两项调查引发关注。一是香港教院的一项有关新移民的调查,显示有近半数受访者觉得新移民享用社会福利多于贡献、降低平均工资,认为香港应减少新移民人数。另一项则是港大民意研究计划的调查,显示港人对内地人的好感仅高于菲律宾人。两项调查,研究的分别是对新移民和内地人的看法,虽然对象并不相同,但两者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何上世纪以来的文化熔炉政策到现今不仅失效,更激起了前所未见的摩擦与矛盾呢?这值得深思和探讨。当仔细审视两地民众大规模交流产生的摩擦与矛盾背后社会的真正结构,可以发现有人认为内地移民和游客是「文化侵略源头」的观点大多不成立,而顾忌内地移民和游客会以内地的那套模式「沟淡」香港价值,也实在是过虑了。实际上,香港人与内地人同为华人,语文互通,更加没有宗教隔阂或世仇。内地部分人文化素养低,如大声喧哗、地铁饮食、随街蹲坐甚至小孩子随处便溺,完全是香港人半个多世纪前的写照,只不过港人发展起步早,国际视野广所以陋习渐除。

        香港摆脱停滞才能恢复包容胸襟

        一般认为,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是人们拥有共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礼教习俗底下的身份认同。但另一个对文化身份的理解认为文化身份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工程。荷尔(Stuart Hall)认为文化身份的形成是一个「形成过程」 (Becoming)而不是「成为」 (Being)。香港发展史与移民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今天的部分港人,过去是内地人,或者说今天的港人的父辈或祖父辈,绝大部分都是内地人。因此,香港人的文化身份,是在香港与内地交流的「形成过程」中 (Becoming)不断形成的。

        最大的问题源于政府政策错位,上一届政府过于依赖自由行,忽略推动香港本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忽略推动香港本地经济全面发展。在香港社会经济停滞的情况下,内地自由行人流、钱流大量涌入,自然令部分港人觉得香港正在变为内地一个普通城市,觉得香港本土文化被内地人「沟淡」。但是,香港与内地的社会经济融合不是一条边界或一些技术性政策如限制自由行人数可以理顺的,更不是「闭关锁港」可以解决的。也许最可行的是香港像新加坡、韩国那样发展新兴产业,或者是像北欧小国如芬兰、瑞典那样发展出一些能在世界市场有竞争力的产业。总之,只有香港社会经济摆脱停滞状况,香港人才能恢复过去与新移民和内地人和谐共融的气度、胸襟与包容。(原标题:以历史眼光客观公正看自由行)

  • 标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