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加分”是人本意识的回归
- 四川文明网
- 2014/05/27 17:52
-
收藏
-
15.2万
记者盘点今年新调整的31省份高考加分照顾政策发现,13个省份加分项目中提及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北京、浙江、四川三省市甚至奖励加20分。(5月25日《法制晚报》)
所谓育人为本,就是说,一切教育行为、教育措施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人的发展——良好的道德养成以及未来的和谐成长。这就是爱因斯坦谈到的,“当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接受的每一样东西,剩下来的才是教育”。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更是智力之外的无形精神财富,比如良好的道德养成、服务于社会的公心和社会责任感等。学生如果能在这些方面得到最大化发展,他们得到的将是取之不尽、一生受益的教育收获。这就是有些学校提到的“教育孩子几年,影响孩子几十年”。
可教育现实中,以“物”为本非常盛行,这里的“物”不仅是指赚钱、营利,更有“分数挂帅”、“智能挂帅”、“重点学校崇拜”等。重智育、轻德育,重智商、轻情商,重安逸、轻吃苦,学生们只能品尝美味佳肴,而对于“苦涩菜根”,不愿咀嚼,拒绝品尝。学校加班加点、拼命补课,将学生圈到“教室之圈”中,忽视了对道德发展的密切关注和深度引导,德育成了“烧不开的白开水”,形成可怕的人格断裂、发展失衡:学生知识进步了,生活能力却严重降低;成了行业专家,道德发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却很差,成为“病梅”。以“物”为本,害人不浅。
高考作为权威的制度评价、教育评价,一直在对教育发展、教育行为、教育理念,起着无形的价值导向功效,评价欣赏什么,基层学校和学生就注重发展什么。有什么样的评价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人才。所以,当品德优秀、品德高尚,成为高考加分标准,道德发展成为加分的重要内容,虽然是一个小小的调整,却将德育发展提升到了一个较高的位置,基层学校和学生对于德育的重视,就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就能走出功名利禄、“分数挂帅”的误区,让学生得到宽松、自由、活泼、多趣的人生发展,为人们带来值得期待的道德进步、多元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美德加分”符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的要求,会更有利于教育与学生的和谐发展。将育人为本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为人们带来值得期待的教育进步。(雷振岳)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