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登录
 两周内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社交帐号登录

元宵节与情人节: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反思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2014/02/14 14:07
分享到:
  • 收藏
  • 30.1万

        今年2月14日是西方情人节,也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当巧克力碰到汤圆,是回味古老习俗,还是追随西方时尚?

        围绕着传统元宵节和西方情人节这两个节日重合,国内从南到北,从东至西,相比千篇一律的花灯,千城一味的元宵或者汤圆,商家的促销战火再度燃起,花店里玫瑰花缺货,巧克力紧俏;关于两个节日的“中西文化之争”、如何赋予传统节日新的精神内核,而不是被商家左右变节为劫等话题也成为公众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西方节日中国本土化

        近年来,西方节日文化不断涌入,不仅是情人节,其他来自西方的节日如母亲节、圣诞节等,渐渐融入日常生活,万圣节等较为“专业”的节日,在中国也逐渐风行;在古城西安,圣诞节平安夜更是需要对城墙以内进行交通管制,出动大量警力保护在城内狂欢的民众的安全,而春节过得一年比一年没年味了,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逐渐缺少了吸引力吗?

        有学者指出,情人节、圣诞节等节日现象可算是西方节日文化中国本土化的过程,是一种正常文化交流现象,不必过分忧虑。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过去由于国家对于英语教学的重视,从小学就开始进行英语教育,一些年轻人对类似“情人节”等西方文化感到时尚与新奇,为西方节日的流行制造了潜移默化的氛围和条件。其实节日是一种文化传播方式,外国人也会过春节之类的中国节日。情人节的时兴,是从民以食为天,过渡到了文化多元诉求,是一种生产力的进步。我们的传统文化载体同样也要与时俱进。

        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管理学院,此前在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参加中国管理实验室(China Lab)合作项目的留学生菲利普告诉记者,现在中国人过的是“变味儿”的圣诞节,已经不具备西方传统意义。在西方国家,圣诞节是最重要的节日,又称耶诞节,具有宗教性质。因其靠近岁尾,也可算作“年节”,过节方式含有很多辞旧迎新的内容。平安夜是团聚的节日、安静的节日,孩子们等着圣诞老人坐着驯鹿拉的雪橇从烟囱里钻进来送礼物。此时,商店、餐馆均不营业,人们放下工作回家与亲友团聚、吃饭,或者去教堂。而在当下中国,平安夜完全变了味,人们挤满了街、挤丢了鞋,吃垃圾食品、买打折商品,很多热衷于此的人既无基督教信仰,也根本不知道圣诞节从何而来,平安夜变为一个年轻人社交、狂欢的社会性节日。

        国人热衷过“圣诞节”的现象一度引发争论。部分民众表示,中国人越来越关注外来的西方节日而忽略了传统节日,是新时代的数典忘祖。然而,反对者表示他们并不在乎圣诞节有何内涵,而是希望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有一个合适的节日放松身心,没有宗教信仰并不妨碍他们过一个欢乐的圣诞节。

        按照中国传统历法,上一次元宵节与情人节同一天出现是在1995年,而下一次是2033年。 当岁月的轮回让中国的元宵节与由西方兴起的情人节相遇,与其说要面临的是一种纠结,不如说也是一种缘分。汤圆,代表的是中国古代的团圆思想,往往与家庭、婚恋等联系在一起。虽也浪漫,缺少刺激,而西方情人节则不同,浓情巧克力与带刺玫瑰,裹挟浪漫与刺激,冒险与心跳,正符合了现代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心理。虽然,中国人十分讲究元宵节的团圆,但在这个“剩男剩女”盛行的时代里,何不用平常之心看待“情人节”,让年轻人之间多一些表情达意的时间,多一些相识、相处、相恋的机会。

        节日承载着文化和精神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谢阳举教授认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与自然紧密相连,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人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大部分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同时,节日还与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故事也为节日添了几分浪漫,还有宗教的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谢阳举说。

        西方节日大多与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有关。从美国来中国近10年,一直在西安外国语大学担任教授的雪莉介绍,在西方,春分过后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就是复活节,一般在3月底或4月初。这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一个宗教节日,按照传统,复活节有不少很有特色的庆祝活动,蛋和兔子都是复活节的象征,因为蛋孕育着新的生命,含有复活之意,兔子则因繁殖力很强,也被视为新生命的象征。在众多的西方节日里,与基督教有关的占了38个,宗教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非常之大。

        西安交通大学张再林教授表示,通过对中西方主要节日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巨大差异:中国的节日主要与节气有关,这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我们过春节时有守岁的习俗,这就是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中国是礼仪之邦,加上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中国的节日也特别注重仪式,比如元宵节舞龙灯、清明祭祖等活动成了我们不可缺少的形式。中国的节日重视家族和国家,反映的是我们古老的农业文明的传统。西方节日以基督教的精神教育感化着民众,注重以人为本,重视的是个人的存在和价值。过圣诞节时人们会感谢上帝,祈祷一切美好的梦想会变成现实。孩子们则更为高兴,因为他们会收到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西方节日也强调内容的丰富多彩,如万圣节期间,许多公共场所乃至居家院落,都会布置上很多装璜,诸如各式鬼怪、南瓜灯、黑猫以及巫婆的扫帚之类;孩子们会穿上每年不一样的万圣节服装,拎着南瓜灯的提篓去挨家挨户地讨糖。

        文化共享与互赏成为全球化时代的常态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李继武告诉记者,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朝廷号召百姓于上元夜放灯,以示对佛的尊重。此风俗历代相沿,到唐宋时期,达到极盛。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夜晚,长安城被花灯点亮,紧闭的皇城也为元宵节而敞开,宫廷内外尽享长安街头的繁华。大唐盛世,昭示出中华民族开放的心态!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欣赏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的时候,这正显示了中华民族对外来文化的宽容和接纳,显示了一个民族的宽广胸怀。

        当代社会进入多元化时代,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节日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载体,也就成为了文化交融的排头兵。我们每一次庆祝节日,都在有意无意中延续这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力已有几千年,根基深厚。随着中国的强大,文化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强,未来的趋势是西方一些节日文化融入到中国文化中,中国的节日也会影响西方文化。”谢阳举说。

        由于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认识方式和风格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民族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中西方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路向发展。但是,追求美好的理想,快乐的生活是全人类共同的心愿,所以经济的交融必然带来文化的交融。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之后,西方文化理念和东方传统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自然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受了西方文化理念影响的中国人开始欢天喜地的过着各式西方节日。

        西方节日的盛行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可以使我们反思中国传统节日的价值,从而更加重视自己的节日;通过学习借鉴西方节日,来改革创新中国节日,把文化的载体从简单的吃喝转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整个中国节,似乎就是吃喝节。一讲过节,就是吃吃吃,这在粮食短缺的年代有吸引力,时至今日,似乎少了些浪漫的色彩。而这些节日的一些好的传统节目,如元宵节的灯会,端午节的龙舟,清明节的祭祀,由于缺乏创新,或者不够重视,似乎日渐式微了。在这些忧虑与反思中,我们要寻找的是顺时应变的勇气,需要在全球文化融合、节日大同的洪流中,找回我们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交流的底气--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文化自信,而并非是丧失文化内涵的购物节、吃喝节。

        让中国传统节日历久弥新

        端午节何以持续了两千年?密密麻麻的粽子、浩浩荡荡的龙舟表象后面,民众怀念的是“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的时代,怀念在河畔行吟《离骚》、《九章》、《天问》的楚大夫,那沉向江底的粽子是民族文化的积淀,那驰于江面的龙舟托起的是炽热的灵魂。文化的积淀,民族的纪念,持续了两千年!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大,同各国文化交流的加强,人们逐渐关注起西方节日来,尽管“情人节”来到中国,却冲击不了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依然没有失去其永恒的光泽,舞龙灯、猜灯谜、吃汤圆从来都没有被淡漠;张灯结彩、游人如织,车如流水马如龙的情景总是令人神往。一个古老悠久的节庆,以其极为强盛的民族性而经年沿袭,绵延不绝,没有任何的力量可以泯灭它的存在。这便是春节末尾象征的元宵节的魅力。

        作为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文化已由单一变得丰厚,由传统走向新潮。人们从过去的放鞭炮、贴春联、张灯结彩,转向外出旅行,游览名山大川。同时,人们也开始将传统的阖家团圆饭,转向到饭店包席守岁;即便拜年,许多人早开始用电话问询、手机短信、微信以及发电子邮件等手段,将传统的团拜与逐门逐户的恭贺新禧取而代之。此外,以辞旧迎新为主题的歌舞晚会、朗诵会、音乐会、书画展示会,愈来愈受到人们推崇和青睐。所有这些,不仅增添了传统佳节的气氛,而且以其日渐浓郁的文化含量折射出富有时代气息的特色。

        但不变的是春节对于所有炎黄子孙所象征的吉祥福祉。不论是飘泊海外,远涉重洋的游子,还是羁旅他乡、辗转迁徙的儿女,春节都要回家团圆。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像我们这样对春节饱含深情,旷世持久,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像我们这样对春节无比虔诚,历久弥坚。

        情人节与元宵节“撞节”引发的争议,从一个侧面告诉公众,要想让传统节日历久弥新,迫切需要公众在保持传统与适应社会进步时加以弥补与创新,社科学者应从学术的角度探讨让社会公众在欢度传统节日时如何过好、过出时尚、过出新意来。

  • 标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