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前海在金融创新有三大优势
- 香港卫视
- 2014/08/26 18:20
-
收藏
-
16.8万
【香港卫视8月26日电】(尹琳、何婷)8月26日下午,主题为“经济转型与前海探索”的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前海管理局副局长汤志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以及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出席了论坛。巴曙松在论坛上提出,前海在金融创新上至少有三个优势,分别是“融合跨境”优势、深港“互补”优势、发挥高科技产业优势进而发展私募股权基金等创新业态。
巴曙松:前海成人民币离岸在岸连接点 在金融创新上有三大优势
巴曙松认为,中国经济自身在转型之际,国际货币体系也在重构。如果说吸引外资是过去的较为关注的中心,放开资本管制则是现在的现实课题。巴曙松指出,在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货币体系进行重构,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光一方面要吸引外资,更重要的我们的资本要走出去,因此放松资本的限制、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就成为了当务之急的问题。而如何寻找人民币国际化的稳妥路径,在这一方面,香港能够以建设人民币离岸市场来发挥先导作用,同时给在岸的人民币市场开放来形成一个借鉴,前海能够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离岸与在岸的一个连接点,同时也是这种互动机制的传导平台与联系的纽带。
他希望,前海能够参与全球治理,同样在危机之后,一些发达国家在推动一些全新的,我们称之为“21世纪新的贸易规则”,但是这种贸易规则和新兴市场是存在差异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应对措施是通过前海以及上海自贸区等区域式的贸易试点,来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一个位置,这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战略。目前针对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一些缺陷,通过“先行先试,金融创新”,比如为轻资产企业服务、调杠杆、扩大融资等来适应中国经济的新形势,同时能够规避改革的系统性风险。
巴曙松提出,前海在金融创新上至少三个优势:从合作机制上,发挥深港合作“融合跨境”优势,实现前海在岸金融创新和香港离岸金融发展的良好互动。从合作内容上,发挥深港“互补”优势,实现香港离岸市场与前海产业金融发展支持有效对接。其三是发挥深圳高科技产业优势,发展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商业保理、私募股权基金等创新业态。
“这个世界上其实是不可能有太多金融中心的。”陈志武在论坛上提出这样的观点,他分析指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我们对于地理位置的依赖大大削弱,公司在哪里上市已经不重要。一方面,金融中心目前已经成了一种“赢者通吃”的状态,而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在“赢者通吃”,在这种情况下,前海如何发展,如何改变已经巩固的既有格局,这个难度非常大。就此,陈志武认为前海可从三方面突破:
第一,根据时代需求,从国际金融中心变迁的脉络来看金融需求的变化。从14世纪一直到现在,私人理财和基金管理等需求在新兴市场已经兴起,因此,前海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财富管理中心。第二,经济转型的需要,金融角度来讲,过去我们对于发展只是增加投资、扩大产能的这种传统理解,而现在,我们应该开始重视消费者,改变目前金融结构整体畸形的现状,前海可以在经济转型方面,支持第三产业发展,发展消费金融。第三,因为国内管制的存在,使得制度套利也成为前海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而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问题,陈志武建议前海推出企业贷款二级交易市场。
前海管理局副局长汤志江出席今日论坛并发表了演讲,他透露,在深港合作互利互赢,前海是国内与香港关联度最高的区域,即将出台的《前海深港合作整体方案》明确提出了“万千百十”工作目标,九百万平方以上的建筑面积将由港资开发,为香港居民提供十万个岗位,吸引一万家港企入驻,争取港资服务业规模超过一千亿,孵化港资企业一百家,形成十个香港产业聚集基地。汤志江表示,营商环境规范、高效,建立接轨香港的一站通服务体系,创新行政审批服务制度改革,为企业提供电子化、一站式的贴心服务,打造全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效率高地。
汤志江续指出,截至目前,前海的注册企业数量已超过1.2万家,注册资本也达到6千多亿,含金量非常高。世界500强企业达47家,要素交易平台一共有12家,合同利用外资62亿美元。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