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季零售市道放缓 商铺买卖创历史新低
- 香港商报
- 2016/04/26 10:12
-
收藏
-
36.0万
本港零售市道不景气,拖累今年首季商铺买卖再创新低。

本港零售市道不景气,拖累今年首季商铺买卖再创新低。有代理就认为,次季零售市道势将继续沉底,估计商铺买卖宗数将维持横行局面,拖累商铺售价出现受压回调,展望今年一线街商铺售价跌10%至15%,租金下挫25%至30%。
零售市道复苏无望
现时商铺市场的交投气氛大不如前,连带铺位售价亦出现回软。据中原地产资料显示,今年首季本港商铺买卖合约登记共录得182宗,数字除较去年第4季急跌近四成外,亦创自1995年第3季以来的历史新低;涉及的成交金额亦按季大减42.3%至约37.5亿元,为2009年首季后的7年按季新低。
中原地产研究部高级联席董事黄良昇分析称,首季商铺买卖登记大幅减少,主要受累于零售市况转差,以及香港经济增长放缓等负面因素,预期本季零售市道难见复苏的可能性,全季商铺买卖宗数仍将继续于低位徘徊。
业主议价软化
面对零售市道及商铺市场负面因素增加,美联旺铺董事卢展豪表示,部分业主议价态度已见软化,涉及减价求售、减租吸客的个案陆续出现。他又估计,今年一线街商铺售价或将下跌约10%至15%,租金方面则有机会下跌约25%至30%。
逾亿元铺零交易
以3月数字为例,市场未曾录得涉及逾1亿元的商铺买卖登记个案。至于涉及价值约5000万元至1亿元的类别,则共录得5宗,惟数字仍按月下跌16.7%。不过,涉及介乎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中价商铺成交则明显增加,全月共录14宗,按季急弹约1.3倍。
分区方面,期内以港岛区表现最为理想,涉及登记宗数及成交金额,分别按月上升35.7%及93.1%,录19宗及5.87亿元。至于九龙区,则按月上升16.7%至录35宗,惟涉及成交金额则下跌35.7%至5.04亿元。
后市隐忧多 商铺投资者渐减磅
本港商铺交投由盛转衰,除了是因为零售市道持续不振,令淮买家入市意欲有所退减外,箇中原因亦离不开本地经济增长乏力,以及股市不稳等因素。
事实上,现时本港四大经济支柱同样面临衰退局面,在本地缺乏推动经济增长因素的情况下,股市及楼市表现双双下挫,造成财富效应不断退减,对整个物业市场造成冲击,尤其是对正处于水深火热的商铺市场,影响更不容小觑。
除此之外,铺位租金回报率被拖低,变相拖累商铺投资价值。以今年首季为例,核心位置的商铺租金按季下降5.4%,其中尖沙咀租金跌幅更达到7.5%。市场难保未来美元不会走强下,伴随访港旅客续跌,届时商铺买卖需求将进一步下挫,故当下商铺前景显然难言乐观。
甚至乎,近来已有不少资深投资者陆续「减磅」,避险之意不言而喻。例如由资深投资者蔡志忠等持有的天后电气道160号木兰苑地下连1楼、2楼铺位,日前便不惜大幅降价至1.38亿元放售,较原叫价大减23%。此外,「浻铺大王」尹柏权持有的大埔大日子商场地下2号铺,面积约2000平方尺,早前大幅霹价2000万元或28.6%,以5000万元沽出。(记者 郑达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