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登录
 两周内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社交帐号登录

昆明留守娃小学三年级“当家”:心疼爸妈多白发

  • 云南网
  • 2016/08/17 14:17
分享到:
  • 收藏
  • 50.2万

记者分别走访石林县、呈贡县、官渡区、西山区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聚集的社区、村镇,采访了解眼下昆明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生活现状。

24.jpg

乌龙村的留守娃最喜欢妈妈买给自己的玩具熊。 记者杨艳辉摄

今年6月,云南出台《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外出务工人员要尽量携带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不得让不满16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此外,为帮留守儿童解决“生活贫困,监护缺失,安全保护薄弱,学习滞后,心理易失衡”等问题,这份《意见》还对民政、教育等部门提出具体要求,以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家庭父母回村无法增收、孩子进城难以落户的源头性矛盾。

昆明妇联系统对全市0-16周岁留守、流动儿童的两次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共有留守、流动儿童87684人,其中留守儿童42128人。值得关注的是,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是两个会互相转换的身份,对于大多数进城务工者的子女而言,大部分都要经历6岁之前留守、6岁之后进城成为“流动儿童”、初中辍学之后回乡留守的过程。

这些“留守娃”和“外来娃”是否已经得到更多来自社会、政府的关爱、保护?他们所面对的安全、心理健康、失学等危机到底该怎么化解?近日,记者分别走访石林县、呈贡县、官渡区、西山区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聚集的社区、村镇,采访了解眼下昆明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生活现状。

留守娃

上三年级就开始“当家”

石林县西街口镇芭茅村,由于土壤石漠化严重,发展种植业有很大困难。当地人为了增收致富,不得不离乡打工。根据村委会的统计,眼下,这个村子里共有100余名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大都赴广东、福建等省份打工,每年只回家一次。

林家的房子在村子的一条主干道边上,这一家的大儿子、二儿子都已出门打工,只剩下林家老两口带着3个孙辈。作为大姐姐的林琪丽已经当了4年的留守儿童,每次叔叔帮她开家长会,她都要特意向同学们解释:“这不是我爸爸,是我叔叔。”而在这个内向女孩的内心,非常希望父母能帮她开一次家长会,亲耳听听老师是怎么评价她平日里的表现。从三年级父母开始出门打工,她就挑起了照顾弟弟的担子,“在父母去广州打工那一年,我学会了做饭,平时会管弟弟做作业,有时候和爷爷奶奶下地做活。”大多数时候,这是一个不善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农村女孩。但每收到父母从广州寄回来的新衣服时,她都会把那些新衣服抱在怀里好久,“我和妈妈穿的尺码一样,我妈每次帮我买衣服都要自己先试一下,所以寄过来的新衣服上也会有她的味道。”尽管林家每年人均纯收入处于中下水平,养活一家人问题不大,“但爸妈还是要出去打工,我也跟爸爸说过,他们能不能去陆良打工,这样离家近一些,可以经常回来看看我们,但爸爸说在的近了,挣的钱不多。”林琪丽的父母想攒下林家姐弟未来念大学的钱、盖新屋的钱。但另一方面,由于林琪丽的母亲经常生病,异地医保报销有难度,她的医药费往往要占去两口子工资的大部分。“这样一算下来,4年多了,他们其实也没挣到什么钱。但他们总说,在外面的话机会要多一些。”林丽琪的奶奶说。

4年时间过去了,林琪丽长高了不少,“爸妈每次回来,都比上一年要多很多白发,我很心疼。”4年时间,林琪丽的弟弟也有了很大变化,“他现在很害羞,不愿意跟人主动说话、交流,但他小时候是一个非常调皮的小孩。”

外来娃

4年转3次学搬两次家

尽管只有9岁,开学就上4年级的小舒(化名)也开始对自己的生活充满忧虑。跟随父母来到昆明4年,这个“外来娃”已经转过3次学、搬了两次家。所有“流动”的发生都是一种被动状态。半年多前,随着吴井街道东郊路社区城中村的拆除,小舒一家不得不开始搬离已经住了2年的出租屋,也因为这一次搬家,小舒不得不转校。新的出租屋离原来的学校太远,做皮鞋生意的父母没办法每天早上送女儿上学,为了安全,他们必须让孩子就近入学。

作为家里的第3个孩子,3年后即将升入初中的她极有可能被送回昭通老家,“那里冬天非常冷,要爬很高的山才能到学校上课,而且爸爸妈妈、哥哥姐姐都不在身边。”她和弟弟都当过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他们在老家的安全很成问题。小舒的弟弟在老家时就曾被摩托车碾过脚趾头,导致大脚趾骨折。

到了城里,“外来娃”看病也是难题。今年3月,小舒的弟弟摔断了右腿。“在一个诊所治了很长时间,后来医生说再不送大医院以后可能会瘸,爸爸妈妈才把他送到儿童医院去。”小舒并不知道,由于父母对医保、异地医保等相关政策并不熟悉,让孩子转院、到大医院看病对他们来说复杂又费时,要养大3个孩子,要回家盖房子,他们的生存压力很大。

从一年级开始,小舒就开始出入儿童之家,尽管家庭教育有所缺失,但社区教育让这个“外来娃”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课外环境,至少在这里,有人辅导她的家庭作业。但由于场地所限以及家庭因素,并不是每一个“外来娃”都能进入儿童之家。东郊路社区儿童之家负责人、社区书记李常丽透露,这个儿童之家采用“会员制”,进入的孩子相对固定,由于场地有限,只能让那些有意愿、肯好好学的孩子优先进入。但问题在于,这些城中村的“外来娃”成长中要面对的变动、不安定的环境,往往让他们难以静下心来学习。

成长危机

监护缺失、学习滞后、心理失衡……

父母不得已的缺位,让“留守娃”和“外来娃”在成长中都面临着诸多危机。首要的便是心理健康和性格形成,林琪丽弟弟性格的变化就是一个例子。

云南大学法务办公室主任陈志波介绍,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大多面临着“生活贫困,监护缺失,安全保护薄弱,学习滞后,心理易失衡”等问题。对于“心理易失衡”,陈志波分析,由于长期处于亲情缺失状态,留守儿童孤独感强,性格明显内向,即使是在制度化的学校里,心灵关怀也很难得到满足。

此外,非常令人担忧的是,很多留守儿童、流动儿童都面临在义务教育阶段失学的危机。根据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硕士毕业的陈正艳对普吉街道辖区内流动儿童的调查,没能完成义务阶段的教育就失学的情况并不少。这些居住在城中村的孩子初中没毕业就不再读书,走向社会。“不断地搬家、转校,不断面对新的环境,家庭教育的缺失,教育质量的不稳定,让这些孩子丧失读书的兴趣与信心,他们只能选择走向社会。”对于这部分孩子而言,他们所要面对的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世界。

陈正艳现在还记得,3年前,长期跟踪服务的一名流动儿童小霞(化名)在走向社会之后对她说的一句话:“不是我不努力,是这个世界对我而言太陌生了。”在从事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困境服务工作近10年后,陈正艳对于城市里流动儿童的生存处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很多人说,流动儿童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这样说很容易误导大众,让大家认为这是孩子的问题,但问题的根源还是城乡福利保障的差距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就医、上学、住房的保障问题。”

市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家长外出务工,有效交流非常少,对留守儿童成长关爱不及时,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隔代监护人,大多文化程度低,使留守儿童工作面临教育不够、人身安全无保障等困难。目前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均未对强制监护人保障未成年人教育权作出明确、有力、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这类法律法规亟待完善。

此外,由于城乡一体化仍在进程中,“外来娃”们在入学、就医等方面依旧存在难题,如果没办法提供相关资料、证件,他们就无法取得进入公立学校读书的机会。而他们的父母,在办理相关证件的过程中,又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无法及时办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