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打响污染持久战 国企面临成本压力
- 腾讯财经
- 2014/03/07 16:22
-
收藏
-
21.9万
北京时间3月7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近日打响的“污染持久战”中包括针对抑制雾霾和加速行业改革的一系列改革,尤其指向大型国有企业。
现在的问题是,那些极具影响力的企业是否会淡化这些治污举措,因为在之前的环保举措中它们曾有过这样的尝试。
在5日开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中国政府官员在政府工作报告承诺,将推行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同时设定针对包括钢铁、铝、水泥和煤炭等能源密集型行业的污染减少目标。此外,官员们指出,政府将致力于解决已成为一些大型城市标志性难题的雾霾及其蔓延,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讲话中指出,雾霾正在影响中国的大部分城市,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个重大问题,这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因此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政府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
李克强的此番言论,是中国政府在环境污染问题上最强烈的一次表态,其中包含了官方很少用到的“雾霾”一词。部分分析人士指出,中国政府此番定下的目标,显示了污染治理的决心。
中国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一项氮氧化物排放年度目标,主要针对电力生产商、水泥和钢铁工厂,以及机动车辆。此外,发改委还计划彻底检查并改变煤炭资源税,从而抬高该燃料的成本,同时引入针对电力行业的分级定价模式。同样,此举将会拉高耗电大户(比如说水泥和铝企业)的用电成本。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行业大多被中央和地方政府所有的企业所掌控。中国政府还承诺对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进行治理,作为重塑中国经济努力的一部分,使中国经济减少对制造、出口和大规模建设项目的依赖,实现向以国内消费为主要引擎的增长模式转变。
研究公司NSBO能源分析家田苗(音译)指出,“治污举措势必会导致国有企业生产成本提高。”据她所述,发改委在其本年度蓝图中列出的措施还包括升级设施以减少空气污染,而此类举措都将导致金融疼痛增加。
环境组织“国家资源保护委员会”的高级顾问杨富强(音译)指出,新的改革和目标要比过去数年的都强烈。他说:“过去,政府用行政举措来迫使无效产能关门。这一次,他们正在通过诸如改革煤炭资源税之类的举措来催生结构性改变。”
一些分析人士预测,分级定价可能会导致中国最大铝行业省份——河南省的生产成本增长7.4%。一些业内分析人士指出,中国一年的铝产量约为2700万吨,但使用量仅为产量的四分之三。
然而,新举措并不一定会带来新结果。比如说,2014年氮氧化物减排目标为5%。在此之前,中国政府已经承诺到2015年将在2010年的基础上减排10%。然而,2011年,排放量一度升高至5.7%。这也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两年内,中国的减排幅度必须在4%上方,才能实现2015年的减排目标。
此外,中国政府曾公开表示,在2017年之前,希望能实现每年关闭2000万吨钢铁产能的目标。不过,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说法,到目前为止,仅实现了一半的目标。(米娜)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