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主桥全线贯通 预计大桥于2017年底建成通车
- 大公网
- 2016/09/28 14:36
-
收藏
-
35.4万
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工程全线贯通,大桥管理局表示,大桥的建设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装备,在多个领域填补了中国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空白,形成了走向世界的“中国标准”,专家称推动全球整个行业的科技进步。
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樑全线贯通仪式现场(新华社)
港珠澳大桥长达22.9公里的主桥桥梁27日全线贯通,大桥桥面铺装和交通安全设施展开施工。作为全球最长的钢结构桥梁,大桥仅主梁钢板用量便达42万吨,相当于10座鸟巢或60座艾菲尔铁塔(巴黎铁塔)的重量,可抗16级台风、8级地震及30万吨巨轮撞击。
作为迄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总长55公里,其中主体工程由6.7公里的海底隧道和长达22.9公里的桥梁工程组成。27日上午11时,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在桥上宣布,桥梁工程历时逾4年的建设全线贯通。沿着大桥一路向西,青州航道桥上方镶嵌着的“中国结”、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上跃出巨型的“海豚”和九洲航道桥上扬起的“风帆”,成为伶仃洋面上的三大标志性景观。
“中国结”喻三地紧密相连
“青州桥设计是大桥最具特色的部分。”大桥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其索塔采用横向“H形”框架结构,780吨的“中国结”象征港珠澳三地紧密相连、共结同心。而“风帆”与“海豚”则代表三地共同尊崇的海洋文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由于内地与港澳三地技术标准存在差异,港珠澳大桥从一设计就采用最高标准,包括设计寿命120年,抗16级台风、8级地震及30万吨巨轮撞击等要求。参与大桥建设的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谭国顺表示,为保证120年寿命,大桥平均长度130馀米、直径2.5米的深海桩基必须保证10厘米以内的平面偏差和1/250以内的倾斜度,远超于1/100的行业标准,在中国桥梁外海施工中尚属首次。
为克服恶劣的外海施工条件,港珠澳大桥创造性地实践了“大型化、标准化、工厂化、装配化”的设计理念。大桥管理局有关负责人称,大桥首次在桥梁工程上部结构大规模采用钢结构,用钢量达40多万吨,足以建造10座鸟巢或60座艾菲尔铁塔。而所有的桥梁都首先由设在中山、东莞等地工厂按标准预制好,再用巨轮拖到海上装配。
海底隧道进度达80%
大桥预制工厂采用全新的自动化生产线,包括智能化的板单元组装和焊接机器人系统,代替过去手工操作为主的生产模式,大大提高成品的质量,使港珠澳大桥钢结构制造科技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大桥管理局有关负责人透露,在桥梁工程全面贯通后,大桥桥面铺装和交通安全设施施工全面展开,而同为大桥主体工程一部分的岛隧工程亦迎来最后的总决战。隧道设计在海底40多米深处铺设双向6车道,由33节沉管对接而成,目前已建成超过总长的80%,预计大桥最快于2017年底建成通车。
建桥工艺创新 形成“中国标准”
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工程全线贯通,大桥管理局表示,大桥的建设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装备,在多个领域填补了中国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空白,形成了走向世界的“中国标准”,专家称推动全球整个行业的科技进步。
大桥管理局指出,大桥桥梁建设创新了海上装配科技和安装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了一系列的“中国标准”、“中国工法”。包括海上墩台的安装,分别采用了大型钢圆筒围堰干法、分离式胶囊柔性止水法、无底双壁钢围堰等工艺工法,体现行业科技水平的新高度。
其中,九洲航道桥桥塔的安装采用整体竖转提升方案,也属中国首创,填补了用提升支架整体提升,滑移滑道竖转方式安装上塔柱领域的一项空白。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三座海豚塔的安装则采用两台大型浮吊船协同作业,将2000多吨的钢塔在海上实现空中翻转,最后精确定位在承台上,其整个吊装工艺的研究历时两年,历经艰险,属世界首创。
为解决海上桥梁的耐久性问题,大桥还创造性地提出“港珠澳模型”等一系列防腐防震措施,系统地保障了大桥的设计使用寿命达到120年。
参与大桥建设的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谭国顺坦言,港珠澳大桥不仅代表中国桥梁的最先进水平,更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体现,将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又一张新名片。据悉,大桥工程建设已引起了国际桥梁界的高度关注,目前共有来自8个国家的专家和团队参与建设中,也有8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和团队前来参观。(记者 方俊明)
- 标签:
- 港珠澳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