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边西边 | 致逝去的亲人们
- 香港卫视
- 2017/04/05 11:56
-
收藏
-
69.4万
在中国,很多大人跟孩子解释一个人的死去,会说他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那么,中国人为何谈死色变?
主持人:虹韵(俄罗斯籍)
嘉 宾:李净(媒体人)、于长江(北京大学社会学学者)
△主持人 虹韵
我的整个童年
都是在他的阳光下过的
他的话语
他的教法
他所散发出来的安详光芒
他的微笑
全都是我不可磨灭的回忆
他是我生命的灵感
他是我背后的一切精神源泉和基础
持续给予我内心指导的人就是他
他的加持和带给我的信心一直陪伴着我
指引我克服一切困难
让我得以尽我所能地代表他所象征的崇高传统
对我来说
他尊贵的脸
比起当今任何在世者的脸还要鲜活
在他的眼中
我总是可以看到那种超越智慧和超越慈悲的光
这是天地之间任何力量所无法息灭的
——《西藏生死书》节选
清明时节,对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适合讨论死亡话题的时间。因为大多数时候,中国人对死亡总是避讳的,似乎讨论一下都会沾染了不祥。
在中国,很多大人跟孩子解释一个人的死去,会说他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那么,中国人为何谈死色变?
从文化角度分析,儒家的生死观更多的是强调生,悲孝死,或者尽量回避谈论死亡。《论语·先进》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子路问孔子死是什么,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说:“活着做人的道理还没弄明白,怎么能说明了死的道理呢?”孔子强调的是“入世”思想,要好好做人,活好当下。所谓的“出世”的道家思想,也同样是以“不死(长生不老)”作为终极目标。
从心理角度分析,忌讳谈论死亡本身就是对未知的恐惧和不接纳死亡,所以当死亡真正到来时,我们才会手足无措,无法兑现对逝者的承诺,造成终身遗憾。
我们的生命在成长、发育、衰老的过程中,死亡、无常,没有一时一刻离开过我们。只要我们有生命,同时就有死亡。
我们害怕死亡,更害怕面对死亡,然而这是每个人不愿意面对却又必须面对的现实。从小到大,几乎没有人教我们如何面对亲人的离去。
2016年1月6日,中国台湾立法通过《病人自主权利法》,这是亚洲第一部以病人医疗自主权利为规范核心的法律。该法以病人为主体,尊重病人的医疗自主,保障病人的善终权益,希望藉由法律规定确保病人有知情、选择或拒绝医疗的权利。
近日,知名作家琼瑶一封给儿子、儿媳的公开信“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谈论安乐死,引起热议。之后她再度于社交网站发文说,明白在许多顾忌、宗教、习俗、观念等等的阻力下,台湾要通过“安乐死”,实在太难了!她这一代总是等不到了。能够“尊严死”,她已满足。
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推广“生前预嘱”的活动。怎样看待“规划死亡”这件事?你会进行死亡规划吗?作为“规划死亡者”的亲人,对于亲者的逝去我们难免会逃避。我们应该怎么看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