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今访大湾区 团员望扩大大机遇
- 大公网
- 2017/04/19 09:15
-
收藏
-
26.9万
梁振英今日率领特区行政会议非官守议员、策略发展委员会和经济发展委员会委员考察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广东省城市。他们将到广州、佛山、肇庆、江门、中山和珠海作三日考察,了解各市在基础建设、城市规划和创新科技等方面的最新发展,并与各市领导会面。
2015年1月30日梁振英与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会晤。梁振英提出,粤港两地除了在经济贸易方面合作外,也可以在其他方面加强交流,包括青少年和科技等,相信未来一年双方的合作层面会更广泛。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正式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深化粤港澳三方合作。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今日率团考察大湾区中多个城市。各团员在接受本报访问时均对大湾区发展寄予厚望,希望趁此机会认清香港在大湾区的发展定位,进一步深化内地与香港合作,包括向内地提供专业服务,如金融、教育、保险及会计等,同时互相配合发展创新科技、再工业化以至制造业等,把握机遇,优势互补。
梁振英今日率领特区行政会议非官守议员、策略发展委员会和经济发展委员会委员考察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广东省城市。他们将到广州、佛山、肇庆、江门、中山和珠海作三日考察,了解各市在基础建设、城市规划和创新科技等方面的最新发展,并与各市领导会面。
陪同特首出访的政府人员包括政务司司长张建宗、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谭志源、环境局局长黄锦星、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发展局局长马绍祥、运输及房屋局副局长邱诚武、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梁敬国和“一带一路”专员蔡莹璧。
李秀恒:本地品牌扩大内销
考察团成员之一、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李秀恒接受本报访问时表示,港珠澳大桥及高铁即将落成,香港与珠三角将形成“一小时生活圈”,改变传统的交往模式:港人不再局限在罗湖、福田及皇岗等口岸过关,可以选择驾车过桥及乘搭铁路,到内地更便捷,带来更多工商业及旅游的交流机会。现在是讨论香港在大湾区发展定位的“几好的时间”。
他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属于国家政策层次,香港优势在于金融融资,配合深圳的高科技发展,广东省有其生产定位、澳门有娱乐博彩的定位。香港属于区内重点发展城市之一,进一步深化内地与香港合作,可望协助香港品牌拓展内销,及在制造业或享有更多优惠等。
李秀恒续说,香港的人才也应把握机遇,向内地提供专业服务,如金融、教育、保险及会计等,又希望粤港澳合作,不只工商界获益,也希望让香港文化产业进入内地,与内地影视及出版行业合作。“港商对广东都不会陌生,硬件都看过。”今次考察大湾区,他最期望与广东官员会见,倾谈双方合作细节,如会否提供优惠政策予港商及减少税费等。
叶国谦:专业服务大有可为
行政会议成员、民建联叶国谦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政策,对香港而言是很好的机遇。香港拥有世界级的专业服务,如法律、会计及金融等均首屈一指,这些优势可在大湾区内一展所长。
他续说,香港与珠三角届时有高速公路及铁路连接,形成的“一小时生活圈”,大大方便交往。不过,内地实行计划经济,香港则实行自由经济,两者合作或有不少问题需要协调,希望透过是次考察,认清香港可以在大湾区内的定位,而是次合作机会难得,香港应好好把握机会。
林健锋:人才资讯往来方便
行政会议成员、经民联立法会议员林健锋形容,大湾区发展规划是“百年一遇的机遇”:内地9个城市,加上香港及澳门的组合,绝对不亚于国际湾区经济,如美国三藩市湾区、纽约湾区及日本东京湾区等。香港应把握机遇,成为大湾区的龙头,发挥本身在贸易、金融及商务等优势。此行,他将与有关官员会谈到税务,和令两地在人才及资讯往来更方便。
陈恒镔:香港创科如虎添翼
策略发展委员会委员、立法会议会陈恒镔表示,大湾区是共同发展、促进共享经济的大型平台,希望透过是次考察,了解不同城市的强项与弱项,找出各自的定位。香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较迟起步,错失了不少机遇,发展步伐较内地城市缓慢,他曾见过不少学者,均认同香港要积极抢占市场,而香港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国际化,拥有与内地城市不一样的体制和法制,可以充当内地对外“走出去”的门廊。
他举例指,香港较熟悉外国文化,但工业在数十年前已经萎缩,失去生产能力,内地工业基础成熟,却不够国际化,“生产科技产品要有厂,要有生产线、模组,香港已没了,内地这方面则是强项。”他认为两地可建立互补机制,香港可主力发展产品设计和研发,内地则负责加工与生产。
陈恒镔强调,大湾区有竞争也有合作,港人必须主动出击、跳出香港,向整个泛珠三角和内地市场寻找机遇。他坦言,特区政府有时稍见保守,“以创科产业为例,内地政府在推动科研上大刀阔斧”,特区政府要改变以往“不做不错”的做法,考察其他城市的业务与优势,认清香港在区域经济上的定位,再制定相应的策略。(记者岑志刚、翁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