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寄望立足大湾区 服务全世界
- 香港商报
- 2017/04/24 11:21
-
收藏
-
30.5万
香港行政长官梁振英上周率团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考察,有份随团的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昨早出席电台节目时表示,香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其他城市存在文化和制度差异,但融合互补是大势所趋。
梁振英(前排右四)率本港考察团21日参观中山市翠亨新区规划馆。旁为政务司司长张建宗(前排右三)和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前排右五)。
行政长官梁振英上周率团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考察,有份随团的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昨早出席电台节目时表示,香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其他城市存在文化和制度差异,但融合互补是大势所趋;香港若不参与只会被边缘化,香港的专长亦可以与内地其他城市“拼船出海”。同日,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亦发表网志称,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内最国际化的城市,资金与信息自由流通,是内地与国际创新投资者理想的基地,香港已具备所有条件成为大湾区新经济的金融中心。
陈茂波:港人浸温泉何须去日本
陈茂波表示,香港需要在本月至下月向国家发改委提交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初步想法,相信会集中讨论香港的优势,而现任特首梁振英会与候任特首林郑月娥做好政策交接。
陈茂波说,今次考察主要参观珠江西岸城市,包括肇庆、佛山和江门等,发现珠三角西部城市交通配套发展迅速,将来若交通配套发展好,港人可北上消镕,甚至长住。他鼓励港人多到珠三角走走,“将来可以选择到(江门)恩平浸温泉,而不用到日本”。另外,由于今次未到访深圳、东莞和惠州,政府日后或会再组团,多了解和认识这些兄弟城市。
陈茂波指,不同城市间的经济发展都有不同,如广州及深圳服务业较强,肇庆就因工业及服务业相对少而相对宜居,他认为大湾区城市需互补发展,避免恶性竞争。他说,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到多项支持香港的发展大计,如金融、航运及贸易等,相关定位非“国家单方面开单落懥”,香港亦曾向中央提意见。
港具专业优势助内企拼船出海
陈茂波续说,国家过去大力招商引资,多年后已是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有较多国企到海外投资,不过存在投资失误可能,他认为香港有强大的专业队伍,可提供协助,内地官员亦同意若可与香港“拼船出海”,能够做好风险管理。
被问到“香港可在大湾区投资什么产业”时,陈茂波表示,考察团成员在肇庆时曾问过这个问题,对方回应持开放态度,但前提是不可对环境有伤害。他认为,大湾区需考虑到4个流通,包括资金、人才、信息及货物。
对于有意见指若香港与内地进一步融合,或会损害本港制度,陈茂波回应,曾经有人提议特区政府向内地借地发展,但要获批一幅毗连香港的地并不容易,内地亦要考虑为何要这样优待香港。
陈家强:港成大湾区新经济金融中心
对于相同话题,陈家强于网志写道,过去十多年,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已从制造业重镇发展成全国科研与创新产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被称为“中国硅谷”,有良好的创业氛围。香港与深圳只一河之隔,由市区到深圳只需不到一小时车程,恰巧与由美国三藩市到硅谷的车程相同。随着明年港珠澳大桥及广深港高铁相继通车,香港与整个大湾区距离都只是两三小时以内车程。正所谓“近水楼台”,香港金融业以及投资者只消一程车时间,便可亲身到不同地方了解新兴企业的经营情况。而香港资金与信息自由流通,是内地与国际创新投资者理想的基地。因此,香港已具备所有条件成为大湾区新经济的金融中心。
陈家强指,香港作为全球主要金融中心,除了是内地企业包括广东企业主要的上市融资平台,也是人民币国际化及内地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主要通道。而以粤港关系而言,自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一直是广东省制造业的主要投资者,也在引进外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香港可发展成科技融资平台
新兴互联网经济下,香港金融业如何把握商机?对此,陈家强指,作为国际主要金融中心,香港可为区内企业提供融资,特别是引进国际投资者,与环球经济接轨。在大湾区不同城市错位发展策略中,香港将在金融方面扮演不可或缺的枢纽角色。随着新经济发展,融资模式亦会发生改变。他以协助创新及科技企业融资为例,认为可为其设立专属上市以至上市前融资的平台。大湾区规划及发展,正提供了一个机会吸引相关资金及投资者,让香港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融资平台。
陈家强重申要成功推动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首先要摒弃单打独斗的心态,“只有放眼更大的市场,香港才能做到立足大湾区,服务全世界”。
张建宗:投资源促两地人文交流
政务司司长张建宗昨发表网志称,香港回归祖国近20年以来,内地和香港关系越见密切,两地交流已从经贸和金融扩展至教育、文化、艺术、社会福利等范畴。他表示,特区政府将继续创造有利环境、投入资源,推出各种各样措施,推动人文交流,回应社会发展需求。
惠港举措力推本港发展
张建宗指,内地是香港最大、最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而香港也成为内地企业“走出去”发展海外市场和把外资“引进来”中国市场的示范窗口。自2003年签订《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个人游、粤港联席会议、“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倡议、沪港通、深港通、以至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国家不断推出惠港利民措施,大大推动香港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近20年来,两地贸易增长迅速,香港与内地货物贸易额自1997至2016年由11161亿港元增加至38603亿港元,增长约2.5倍;而服务贸易额由1997年的2313亿港元增加至2015年的5324亿港元,增长约1.3倍。
逾52万港人在粤生活
张建宗指,除政治经济外,内地与香港在社会和民生事务上亦息息相关。现在,在广东省长期居住、工作及升学等的香港人已超过52万人。两地人文交往也越来越频密。
如教育方面,现在在内地大学和研究院修读课程的香港学生约15500人。在2012/13学年更开展内地部分高等院校免试招收香港学生计划,为香港学生开拓升学和未来发展的机会。在2016/17学年,循此计划获内地高校录取人数接近1400人。
青年发展方面,在过去三个学年,参与内地交流计划的学生超过17万人次。特区政府于2014年4月推出的青年内地实习和交流资助计划,促进了香港青年人对内地就业市场及发展机会的认识。2012年至2017年,受惠人数由7900个增加至19200个。
明年推安老“福建计划”
张建宗续称,在文化艺术方面,特区政府自2012年7月至2017年3月,已在香港举办超过300场文化节目,包括戏曲、舞蹈及音乐等,以及超过十项大型展览,内容涵盖历史、文化、艺术及科学,同时还资助本地艺术团体及艺术家前往内地交流。
而在安老方面,特区政府在2013年10月推出“广东计划”,向选择移居广东的合资格香港长者每月发放高龄津贴。截至2016年12月底,广东计划有约15000名受惠人。特区政府还将于2018年推出“福建计划”,每月向选择移居福建的合资格香港长者同样发放高龄津贴。(记者周伟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