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 | 海上巨人 董浩云
- 香港卫视
- 2017/05/14 20:33
-
收藏
-
116.1万
本期《香港故事》讲述董浩云的成长过程以及当时时代背景下创立航运公司的艰难。来看看董浩云的东方海外如何一步步崛起,到后来成功化解破产危机,这些与董浩云本人有着怎么样的关系?
董浩云,浙江宁波人,在80年代的《纽约时报》评选出的世界七大船王名单上,位列其一,与包玉刚为仅有的两名华裔船王。旗下的东方海外航运公司是全球最具规模的集装箱运输,和物流服务供应商之一,有“现代郑和”之称。
1912年出生在上海,以郑和为人生偶像的董浩云,从小的理想就是投身大海,创立自己的船队,年轻气盛的他不顾家人反对,考入了由金融家周作民兴办的航运亚洲训练班,这是董浩云投身航业的开始。结业后即服务于天津航业公司,任职船务兼秘书,年纪轻轻,处理起事情来已经有条不紊。
生于乱世 立志做当世郑和
才干非凡 视野广阔
远航梦想终实现
1941年,董浩云成立“中国航运信托公司”,利用上海租界为掩护,以代理经营多艘英国及巴拿马籍船只行驶中国沿海及远东各口岸,其中悬挂巴拿马国旗的“雷梦娜”轮船由国人驾驶横渡太平洋,成为中国现代航运史上之伟大创举。
1946年,董浩云在上海成立了专营轮船业务的“中国航运有限公司”。新公司成立后,董浩云即因应局势的发展,将从事国际海运定为公司经营的主要方向。公司陆续购置了“慈航”、“慈云”、“天龙”、“天平”、“天行”等十艘轮船,建立起了自己庞大的船队,一举成为中国当时最大的私人船东。
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中国人既买不起好船,更造不起新船,常常是欧洲造的新船用旧了卖给希腊船东,希腊船东用得更旧了再卖给中国船东。所以,中国人的船总是又老又旧。
1956年,董浩云订造的首艘巨轮、载重1.3万吨的“东方之星”在法国里昂下水。不久,载重量7万余吨的超级油轮“东亚巨人”在日本建成,这在当时不仅是亚洲最大的油轮,也跻身于世界上十大油轮之一。
然而一艘“东亚巨人”号并不能承载董浩云全部的航海梦想,他要做的,是“世界的巨人”。功夫不负有心人,1976年,董浩云造出“海上巨人”,“海上巨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吨位为55万吨,56万吨的排水量至今未被后人超过。
“海上巨人”的建成标志着董浩云事业的巅峰,同时代的世界首富,希腊船王奥纳西斯的船队总吨位只有300万,而另一位香港船王包玉刚虽拥有2000万吨的总吨位,但有一半由汇丰银行持股,而董浩云所拥有的1100万吨,却是他个人独资。
1982年,东方海外赤字接近250亿港币,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的200多个债权人,不断向继承人董建华催债,令其焦头烂额。董氏濒临破产。一方面是因为世界航运业进入衰退期,运费上涨、业务下降、经济疲软等因素,令东方海外抵押货轮贬值,资不抵债。
“父亲曾经告诉我,在大海中航行,只有学会舍得的人才能当船长,不懂舍得的人只会被巨浪所吞没”
董建华是董浩云的二儿子,是香港回归后的第一任特首。但在出任特首之前,董建华的身份一直是东方海外的董事,董建华发挥其善于社交,懂得舍得的经营风格,通过多方融资以及减持股权等商业运作,终于在1991年扭亏为盈,让东方海外重回正轨,但也因此放弃了东方海外的控制权。
在特首任期内,董建华治下的香港氛围自由,经济发展平稳有序,97年的金融风暴,03年的SARS危机都被董建华带领的政府团队成功渡过,推出的“八万五”计划至今仍然被认为是香港解决经济被房地产绑架的“最佳良药”,97前夕的大规模移民潮也随着香港的稳定发展而逐渐回归,董浩云的勇于拼搏,董建华学到了,董浩云的胸怀博大,不在乎意识形态的区别,董建华也学到了。
董浩云生于乱世,自小以郑和为志,终生奉献于大海,他一生中做到了无数个第一,世界上第一位把巨型油轮引入商业的船东之一,是经营国际客运航线的第一个中国船东。他率先使用节省燃料的低速柴油机,打造半潜式新兴船体,将杂货轮改为货柜轮,是亚洲开拓集装箱运输第一人。于国家,于世界,皆做到了无愧于心。
1982年,董浩云这艘航行了70余年的“海上巨人”终于停了下来,寄居他乡30年的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见证一个完整、强大的中国崛起,可惜天不遂人愿,没能亲眼见证香港的回归,好在儿子董建华替他完成了这一梦想,并亲手参与了改造香港的进程当中。
- 标签:
- 香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