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 | 《一个字头的诞生》 银河映像
- 香港卫视
- 2017/04/16 18:55
-
收藏
-
98.2万
在港片集体沉寂的90年代,唯独有一家电影公司,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捍卫了香港电影这块金字招牌。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能够逆势而为,创造奇迹呢?
本期讲述了银河映像这家公司如何成为香港电影个性的旗帜,又是如何从香港影业的低谷逆势而为,打出自己招牌的故事。
香港电影最辉煌的年代莫过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无论在产量、票房,还是质量与艺术性上均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电影总产值仅次于好莱坞。但进入90年代,在商业化道路上一路狂奔的香港电影渐渐显出了颓势,烂片泛滥、题材重复,香港电影逐渐走向没落,盛景不在。
在港片集体沉寂的90年代,唯独有一家电影公司,相继制作出了一大批小成本制作,个人色彩浓厚的作者电影,突破了题材的限制,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捍卫了香港电影这块金字招牌。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能够逆势而为,创造奇迹呢?
生于乱世 开山之作便震惊世人
创业坎坷 它是否能逆势而存
金钱至上的香港影坛 它是个性的旗帜
银河映像,被电影业内的人士称作为“香港电影的最后一块金字招牌”。自1996年创立至今,在20余年的时光沉淀下,银河映像相继制作了《一个字头的诞生》、《暗战》、《枪火》、《非常突然》、《黑社会》等一大批带有强烈宿命论色彩和实验性质的影片。凭借着凌厉的剪辑手法、精准的场面调度、传神的光影运用,以及流丽的色彩铺陈,把个人在变幻无常的命运面前百般挣扎寻求转机的过程刻画得惊心动魄、入木三分,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银河风格”,成为影评人与投资者眼中的香港电影个性旗帜。
银河映像成立的缘起,得追溯到它的创始人杜琪峰。1989年,直到执导了第七部作品《阿郎的故事》才受到外界关注的杜琪峰,按照当时香港的电影环境来说,接下来的日子会过的“舒服”一些,但杜琪峰却发现自己的创作模式在投资人金钱至上理念的威逼下,陷入了流水线般的工作模式,这与其入行的初衷背道而驰。也就是在此时,杜琪峰有了自己成立公司独立制作电影的想法。
杜琪峰
1997年,随着刚拍摄完《和平饭店》的韦家辉正式加入,由其担任导演的开山之作《一个字头的诞生》发布,标志着银河映像的诞生,也标志着香港电影一面个性的旗帜被树立。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加之香港电影之前一直在“金钱至上”的道路上一路狂奔,香港电影陷入了萧条期,而这一切,对于刚诞生不久的银河映像来说,犹如灭顶之灾。
1999年,为了公司的生存,杜琪峰在台湾找到了250万投资,虽然这些钱对于黄金时代的香港电影来说,连最低成本的文艺片都不够,但是杜琪峰用了18天的时间拍摄了《枪火》,这部电影让杜琪峰一举捧回了香港金像奖、香港金紫荆奖以及台湾金马奖的最佳导演。
《枪火》之后,同年银河映像相继制作了《暗战》与《再见阿郎》两部电影,两部电影均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这三部电影在商业上的成功没有给杜琪峰带来多大的欣喜,反而是更多的反思,自己想拍的电影不被认可,而病急乱投医之下的作品却被观众交口称好。经过深思熟虑,杜琪峰为公司的发展定下了一条铁则,就是一手抓艺术,另一手抓商业,用拍商业片所赚的钱来反哺艺术片的创作,将商业与艺术进行彻底的分离。
开拓路途 银河映像全面开花
保持本心 捍卫香港电影尊严
2000年,美国互联网产业带动的全球投资热潮蔓延到香港,随着科网热潮的兴起,很多资金又投向电影圈,银河映像看准机会,寻求上市,成为香港导演主导的第一个上市电影公司。杜琪峰以为上市以后银河映像会更稳定,结果却不够上市费、律师费,每年还要交给年交所不菲的一笔钱,后来杜琪峰就将制作部分买了回来,上市部分卖给了老朋友罗守耀。
对“北上神州”一直谨言慎行的银河映像,如今终于找准了落脚内地的支点——海润影视。海润是资历深,实力足的老牌影视公司,在电视剧领域内曾打造过《玉观音》、《亮剑》等经典剧集。
诞生于没落的香港影坛,到成为香港电影个性的旗帜,银河映像用了20年,这20年间,银河映像制作了60余部影片,鲜少有滥竽充数者,始终是影迷心中高质量的招牌。在此期间,银河映像面对的无数次生存危机没有让它丢掉旗帜,反而更加激发了其旺盛的生命力。从树立自己的风格,到完善自己的风格,最后超越自己的风格,银河映像的成功,仿佛能让我们看到一条独立电影未来的出路。如今的华语影坛,“港片已死”似乎已是定论,银河映像作为香港电影的最后一艘巨轮,能否安然驶过这一处处波浪?能否在内地再造辉煌?且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