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登录
 两周内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社交帐号登录

电影产业呼唤“工匠精神”

  • 和讯财经新闻网
  • 2017/06/27 10:50
分享到:
  • 收藏
  • 29.5万

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电影产业如今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在阿里影业集团董事长、CEO俞永福看来,中国电影产业属于典型的三高产业,即资金和人才高度密集,同时风险也极高。

fli.jpg

不少业内人士把投资电影比作进入一场赌局,更多的专业电影人指出,在银幕数激增、互联网补贴等一系列外部红利同时衰竭的情况下,中国电影产业亟需寻求新的发展突破口。记者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看到,相较于往年铺天盖地的“互联网+”的宣传推销,今年中国电影人在以更加务实理性的态度思考电影产业未来的发展之路,提出了“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国电影”的口号。

1升级发展之路怎么走?

这一呼声的背后,是今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近乎停滞。有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仅457亿元,同比增长3.7%,近十年的票房高增长戛然而止。今年上半年,电影票房增长依然处在僵持阶段,特别是3月到5月,海外进口影片占绝对优势,分别拿走三个月70%以上的票房。冯小刚在电影节上感慨:“最近两三个月国内电影票房都被外国大片瓜分了,国产电影平均票房不到一千万。”

现实比冯小刚说的更残酷,刚刚过去的最近几个周末,中国电影的屏幕被进口影片霸占。仅6月18日当天,五部外国影片合计拿走超过八成的票房,国产电影中排名最高的《重返狼群》只有区区400多万元,不及一部外国影片的零头。

影视内容品质的提升依赖整个电影产业的升级发展,那么,这条路该怎么走?对此,国内各大影视巨头纷纷进行了探索。在行业人士看来,任何产业发展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升级。一直高举“互联网+”概念的阿里一反常态,开始聚焦电影产业本身,提出要做“行业服务者”。俞永福表示,电影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将对产业的供给侧改革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电影产业无疑需要一系列新的配套基础设施,用好科技的力量,用好数字平台的资源,提高用户的整体体验水平。

“我经常和同事说,我们不应该叫阿里影业公司,而应该叫阿里影业基础设施公司。”俞永福表示,阿里影业以科技生产力、数据能力和生态实力打造电影产业新基础设施,为电影产业从业者赋能,目的是希望电影从业者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电影内容创作本身,专心创作好电影。

华谊兄弟(300027,股吧)电影董事总经理、华影天下董事长叶宁也提到,“现在中国电影最无可限量的可能性就是我们的市场,我们参与其中的消费者已经离不开这个生态系统。”

除了硬件领域,电影产业发展需要的“软件”也有待完善。光线传媒有限公司总裁王长田坦言:“对于观众而言,好看是唯一标准。电影创作没有投机取巧,因此,制作方要以最高目标去做每一个电影项目,营销方要把每个电影项目作为最好的项目去营销。”另一方面,业内人士呼吁,加大对人才尤其是新人的培养投入。王长田坦言,只有不断有新的编剧、导演、演员以及新的故事和表达方式进入,产业才能蓬勃发展。叶宁建议,电影人才的培养宜通过公司与学校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们能直接去片场实践,从灯光、场记做起,学习最现代的电影工业技术,在项目中实践。

2电影非票房收入亟待开拓

再好的内容如果不能变现,就不能称之为一种产业模式的健康发展形态。在行业人士看来,中国电影变现的方式太过单一,未来,中国电影市场的成长应均衡发展,而不仅仅是票房增长。

王长田表示:“不建议只关注票房,事实上,票房在成熟的电影市场只占30%-40%的比例,其他收入来源于版权销售、点播分成、衍生品等。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市场规模正迅速扩大,预计三四年后电影公司票房收入和其他方面的收入会基本持平”。所以,从电影产业体系的完善角度来说,非票房以外的核心是衍生品和授权。

俞永福也在做同样的事情。过去一年里,他将阿里文娱所有关于衍生授权的业务类别集中在一起,由一个团队考虑多品类的衍生和授权工作,“最重要的一次试验就是还未上映的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部片子是"剧影联动",电视剧首先进行播放。我们集中对它的衍生授权进行开发,到目前为止,衍生商品的销售额已经超过3亿元人民币。”

安信证券近日发布万达电影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016年票房增速明显放缓主要系票补减少所致。随着票补影响基本消化,2017年受益于精品电影尤其是进口大片增多,全国票房增速有望回升。中国电影收入来源相对单一,票房收入占90%,成熟的美国电影市场中衍生收入占比高达70%;国内衍生品、影院广告等非票市场仍有巨大上升空间。

“目前电影行业的影响力大,但产值很小。票房到一定时候会增长滞缓,只能保持10%以内的增长,但整个行业产值在未来十年可能一直保持30%以上的增长。”——《强影之路——中国电影产业供给侧改革白皮书》中称。由此可看出,进一步开拓非票房收入,是整个电影产业链上所有从业人员共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IP深度开发创意不可缺

毋庸置疑,对IP的深刻开发挖掘,是开拓影视内容生产非票房收入的有力途径之一。“要突破中国电影发展的天花板,就不能单纯依靠票房收入;要开拓非票房业务,IP就是其中一条途径。”万达电影总裁曾茂军表示。

万达影业明确提出了“单一IP做全产业链的开发”的发展计划。在中国影视领袖峰会上,谈及当年35亿美元并购传奇影业的豪举,曾茂军坦言:“并购传奇很贵,”但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来看,这笔交易是划算的。“为什么万达出手?因为万达在电影行业拥有全产业链,如果只是购买内容,确实是贵,但万达有主题公园,未来还有游戏,(传奇影业)这些IP(知识产权)和万达其它的生态结合一定会很好。”

“未来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把传奇在去年之前的24部影片的IP梳理清楚,哪些可以跟主题公园结合,哪些跟游戏结合。”曾茂军介绍,对于传奇影业的下一部作品《环太平洋(601099,股吧)2》,万达已经开始进行尝试,届时会有游戏和衍生品机甲玩具随着电影共同上市。

值得关注的是,4月万达院线(002739,股吧)更名为万达电影的公告显示,万达电影已形成电影放映、电影广告传媒、电影整合营销、电影衍生品销售、线上直播平台等多元化业务板块,非票房收入占比已超过营业收入的三分之一。在股东大会上,曾茂军还表示,未来游戏资产或将注入万达院线(即万达电影)平台。

事实上,国内影视公司在对待包括IP在内的项目开发上也越来越理性化,“我们不会和创作者说,最近什么项目特别火,"我们也去做"这样的话。我们认为任何艺术创作,最核心的都是"创","跟"永远出不了好作品。"跟随"是一种规避风险的商业逻辑,而不是创作逻辑。在创作平台这个方面,我们希望能够给创作者自由,时间的自由、空间的自由、想象的自由,把因为烂片离开电影院的观众再用好片拉回来。”大地电影总经理张群表示。

来自美国的资深制作人麦克·山伯格也表示,就美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模仿以前成功的电影,有时确实可以成功,带来比较保守的收益,在中国电影行业也有这样的情况。而《美人鱼》、《泰囧》这些电影本身也创造了自己的品牌。但我们怎么去利用更多的资源,在这个环境下有更多的创新和创意?我认为,内容要为王,创意也要为王。”

分享到:

相关推荐

电影产业呼唤“工匠精神”
和讯财经新闻网 2017/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