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丽安:冀台湾青年摆脱成见 促两岸四地交流
- 香港卫视
- 2017/10/21 10:19
-
收藏
-
58.7万
十九大台湾省籍代表卢丽安接受香港卫视等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一个中国人、台湾的女儿,她希望台湾青年加强对大陆的了解,既要摆脱成见、以诚待人,也要常来常往多交流,促进两岸四地的沟通。
卢丽安表示,台湾青年应该摆脱成见、以诚待人,用诚恳的态度对待大陆同胞;在全球化进程发展和全球局势变化多样的情况下,要常来常往,多交流,促进两岸四地的沟通。她建议台湾青年了解大陆的风土、人文、历史,以及行业发展形态,发挥闽南人勤奋、踏实和诚实的特点,做到融合发展。
十九大开幕会当天,卢丽安在党代表通道接受传媒采访。卢丽安表示,采访播出后,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还有朋友赞扬她说出了他们不敢说的话。卢丽安质疑,如果台湾是民主、自由和开放的社会,为什么朋友们不敢表达意见。
对于两岸互动的期许,卢丽安表示,应该以对台统一、一国两制为目标,现在情况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则是对一个中国的认同。
卢丽安指出,在现在的形势下,看上去是二选一,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是一个友好协商的基础下,可以在高雄工作也可以在台北工作,如果是一个中国,可以在台湾工作,也可以在内地工作,在内地发展的好,也可以反馈台湾。很多知名企业家,在内地十分突出。不要陷入二选一,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们台湾青年的机会在增加。
卢丽安透露其党龄已2年,7年的群众,以群众的身份参政议政,大陆的制度是方方面面的意见都会听取,可以汇聚意见。7年的参政议政积累了一些意见,学校里有无党派知识分子,后来又以近7年无党派知识分子考核中国共产党。因她在台湾成长心里有些时代烙印,一开始很不太参与政治的活动。后来通过群众身份参政议政,是以挑剔的眼光来看的,是要对中国共产党提意见的,她考核了共产党很久,发现它不仅及格,而且成绩非常好,并且发现共产党很不容易,面临国际和国内的问题,根据问题指定路线图。这个党是个有魄力的党,心系人民,与时俱进。她还没有接触过一个政党,在修订和丰实政党的理念和理论,中国共产党在做这件事。因为入党后,能够更好推动两岸交流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关注:十九大台湾地区居民参政 最大的一场媒体政治秀终于来了
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复旦大学教授卢丽安教授,在党代表通道作为台湾省10名党代表之一,面向记者发言。她表示,海峡两岸的关系不再是1927年,不再是1937年,也不是1947年,现在是2017年了,要放弃意识形态之争,历史不可选择,现实可以把握,未来值得开创。
在台湾成长的卢丽安,多名二代、三代台胞也入选十九大代表,一同参与拟定大陆未来五年大政方针,“正港台湾人出任党代表,才有助转达台湾民众心声”,台湾应正面看待。
报道称,按中共党章,党代表主要由40个选举单位产生,而台湾省籍为其中一个选举单位,主要从大陆台联系统的中共党员中产生;上届中共十八大时,台籍党代表名额为10人,十九大党代表也维持10人员额,十九大党代表也维持10人员额。
本次党代表名单中,台湾省籍代表大多以台胞二代为主,分别是全国台联会副会长苏辉、福建省台联会长江尔雄、广东省台联会副会长许可慰、四川省台联会长刘琪、上海市台联会长卢丽安、青海省台联会长朱台青、海南省台联会长符之冠、北京市台联会副会长陈子云、安徽省台联会副会长林敏、湖南省台联会办公室主任管勇。
《旺报》援引大陆涉台官员的话称,以往大陆全国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大多是祖籍在台的民众,引起绿营、“独派”人士指责,声称是“被”代表,对于在高雄土生土长的卢丽安出任党代表也被抹黑,这名涉台官员感到不解,他认为,这可避免有“被”代表质疑;二来更能反映台湾民众的声音。
北京联合大学台研院副院长李振广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表示,卢丽安入选党代表具有一定程度的象征意义,是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典型,毕竟全国台联系统大多是1949年来大陆生活的人群,在台湾成长的卢丽安相比更接地气。李振广表示,今后包括台商二、三代,甚至来大陆就业、创业的台青,大陆在参政、议政方面会给予更多空间。
随着台商二代逐渐接班,有资深台商表示,“融合发展”是大陆对台重要方针,许多台商二代从小在台湾长大,或者在大陆念书、就业,对两岸年轻世代分歧有一定程度了解,开放年青一代参政、议政,不失为一种接地气的方式。
大陆涉台人士透露,明年两会时或两会后,整个大陆行政体系将会有更多台湾的声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开放台湾居民在大陆12个省份的大专院校、公立医院等事业单位就业,明年31个省份拟全面开放台胞任职。至于一般行政机构,将开放具党员身份的台胞担任不涉及国安机密的部分岗位,在基层政府,既然大学毕业生都可以当村里干部,明年也欢迎台湾青年加入,来理解与帮助大陆地方的发展。
《旺报》当天还刊发评论称,当经济低迷的台湾不断排外,而仍旧中高速发展的大陆却对台胞敞开大门,可以想见,十九大后,台湾民众将有新的一波“用脚投票”热潮。(香港卫视 蔡嘉苓 郑国华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