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登录
 两周内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社交帐号登录

IMF:中国金融风险尚待根除

  • 大公网
  • 2017/12/08 11:36
分享到:
  • 收藏
  • 62.4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FSAP(金融部门评估规划)团队昨日表示,中国“正经历一场必要而持久的经济转型”,但经济转型需要金融体系彻底转变角色,转型和稳增长间的政策矛盾若不能解决,将给金融稳定造成风险。

5.jpg

报告指出,中国信贷增速长期超过GDP增速,导致信贷存量过大,尽管中国已将金融稳定作为今年首要任务,但过度追求高增长、金融系统的复杂和不透明,及隐性担保的存在助长了道德风险等根本性风险因素尚待彻底解决。

IMF在这份“中国金融体系稳定评估报告”中还指出,目前中国信贷与GDP的比率在其长期趋势的基础上增加了25%,从国际标准看非常高,意味着陷入金融困境的概率高。同时,企业债务与GDP的比率也达到165%,居民债务虽仍较低,但其与GDP的比率在过去5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

企业端融资需求旺

交银金研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健认为,按M2(广义货币)佔GDP比重衡量,中国信贷增速确实偏高,但中国现行的是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信贷增速过快有融资结构方面的内在因素,偏高的信贷增速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中国的融资需求,特别是企业端融资需求较为旺盛。

浦发银行总行战略发展部高级研究员宋艷伟直言,报告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均提出深入的分析。他解释,报告明确金融稳定性的根源在于“能否处理好经济转型和政策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高储蓄率支持了金融的自由化发展,并最终支持经济高速发展,是当前中国金融发展的一大特徵。此外,防范金融风险料成未来一段时间中国金融工作的重心,预计“强监管”是未来金融监管的主基调。

报告认为,一些根本性风险因素尚待彻底解决。首先,过度追求高增长,尤其在地方政府层面,刺激了信贷扩张,特别是影子银行部门;其次,金融体系的复杂和不透明制约了当局衡量资产质量,及评估和防范风险的能力;最后,隐性担保的存在助长了道德风险,使居民、企业、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均过度追求风险。

警惕“灰犀牛”隐患

宋艷伟提醒说,报告提及的需彻底解决的风险因素,与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相得益彰。特别是影子银行、房地产泡沫、国企高槓桿、地方债务、违法违规集资等“灰犀牛”风险隐患。可以预期,未来中国监管政策将按先摸清情况,区分轻重缓急和影响程度,然后针对突出问题採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

报告建议,弱化对GDP增长的过高预测,加强对金融集团的监管,并通过谨慎规划改革次序来降低因道德风险和隐性担保产生的风险。对于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报告建议,有针对性地增加银行体系资本,实施更严格的贷款分类和严格执行穿刺原则,并将国企纳入大额敞口限额管理;另一方面,建议通过多种方式降低流动性风险和期限错配,并设立金融稳定子委员会,向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报告,单独承担维护金融稳定职责。

刘健说,IMF提及的相关建议,近期中国监管部门亦有提示,人行行长周小川针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问题”特意撰文,而日前发布的资管新规也旨在打破刚兑,防范流动性风险和期限错配问题,“可以说,针对一些风险隐患,监管部门已经开始行动”。(记者 倪巍晨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