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丹“舌战”众编剧 宋方金12段文字反驳
- 北京晚报
- 2014/03/17 16:40
-
收藏
-
24.9万
对于“改词风波”引发众编剧炮轰,宋丹丹15日终于在微博上开腔回应,称“好剧本就一字不改”,言外之意,改词是因为编剧水平差。
15日,宋丹丹在微博反击称:“在娱乐圈34年,与众多编剧合作从未出现矛盾,咋冒出那么多不认识的人‘炮轰’好好工作别搞‘文革’那套,那样不好。我演刘衡(刘恒)的《窝头》和梁左的《我爱我家》就一字不改,因没有废话,字字珠玑。道理不说了,其实你懂的。”
对于宋丹丹的反击,《美丽的契约》编剧宋方金当即写了12段文字反驳。在长微博的结尾,宋方金跳出恩怨,指出这个话题的意义“在于剧本与演员的关系,其他的都是浮云,不太有讨论的必要。”宋方金觉得,理清剧本与演员的关系,首先得益的是演员。希望各位演员老师能明白编剧朋友们的一片真心。“路还长,我们谁也离不了谁。”
这场演员改词风波,戳中了编剧们的痛点。电影导演、编剧非行表示,现在的影视剧在拍摄中经常遇见这种问题,对剧本的定夺权掌握在拳头更大的人手中,而不是艺术规律之中。当编剧和导演没有名头的时候,任何一个二三线小明星都敢对剧本作出自以为是的、其实是傻透顶的改动,到头来爽了自己却影响了全剧的品质。编剧汪海林表示,近年删改剧情的演员在增多。“我的经验是,在细节处理上,他们有时确实能有天才的发挥,给剧本增色。但谈到改剧本,再伟大的演员改出来的戏,也不如一个三流编剧。”
演员是否有权改词,剧评人李星文认为,世界范围内,剧本都是一剧之本,其完整性、严密性、精确性应得到维护。导演和演员有二次创作的权利,但术业专攻,应是提出意见,借编剧之手改。至少也应得到编剧的授权,才好动本。因为有时候演员觉得特别简单的一句台词,自己随便改了以后,很有可能会对剧情的衔接产生影响。
编剧李亚玲也认为演员改词一是要改得高明,二是要尊重编剧。“改剧本很常见,张瑞芳改《屈原》被郭沫若奉为一字之师,姜文改《芙蓉镇》被谢晋啧啧称赞。咋宋丹丹一改词就要挨骂?原因在于不懂‘尊重’二字。你不能凭资历和经验来偷换权利和义务的概念。作为演员当然有权利提出修改意见,但你也有义务尊重编剧的创作权。至少应该懂得提议协商、征得同意。”
对于改词要征得编剧同意的说法,宋丹丹昨天接受采访时表示,当你拿到不够完美的剧本,就要和导演及演员一起二度创作,因为戏一开机就好像战士上了战场,没有时间跟编剧每天探讨剧本的问题,只能和导演及合作的演员共同探讨。
一些观众提出,希望宋丹丹以后能进到编剧所创造的角色中,用不同的人物形象、动作表情、说话腔调赋予角色有别于自身的多姿多彩。宋丹丹昨日回应说,演员能把“一个样”演好就不错了,“关于表演,部分观众会说她怎么老‘一个样儿’呢?希望演员百变。演员就是用自己的声音、四肢、形象演戏。‘一个样’能演好就很不错了,姜文就是姜文,葛优就是葛优,他怎么可能变成‘别的样’呢?卓别林一生就‘一个样儿’,伟大的演员,了不起的艺术家,没听说美国人想让他变样的。演戏就是给观众讲故事,有快乐的也有悲伤的故事,故事好看演得真演得像就行了,你让我变成蒋雯丽,不如就直接让雯丽来演。”
对于宋丹丹的说法,李星文表示无法认同:“卓别林早年的追逐打闹和晚年的笑中带泪是一回事吗?葛优在系列贺岁片里,白云在系列小品里,寅次郎在系列电影里,可以一个样,但你演现实剧,不进入人物就是失职。”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教授李苒苒也认为,演员的职责是塑造人物,不是表现自我,这是影视艺术的本质。人物是剧作家创造的,导演二度创作中提升人物的表现力。演员应做的是塑造一个非本人的艺术形象。“有人问我在‘青春’中是不是本色表演,说你讲的话那么有哲理,我们爱听,我说那是编剧写的。当我再演别的角色时会努力去表现另一个人,而不是我。” 编剧史航觉得,这次争论能让编剧和演员好好聊聊,“可能说服不了对方,但会为了自己说出的标准而各自努力,最后,有福的是观众。”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