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登录
 两周内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社交帐号登录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全面完工 2月6日交工验收

  • 大公网
  • 2018/01/28 10:13
分享到:
  • 收藏
  • 38.7万

港珠澳大桥建设再迎来突破性进展,大桥岛隧工程现已全面完工,将于2月6日进行交工验收。记者27日从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施工部门获悉,长达七年建设中,连接两座人工岛的岛隧工程实现“四大创新”和“四大突破”,包括实现大直径深插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外海沉管安装成套技术和第三代沉管技术等突破,并创新性提出“半刚性”沉管新结构,以确保深埋沉管隧道工程得以成功实施并做到不漏水,相关工艺达国际领先水平。

7.jpg

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包括约30公里的海中主体,主体为“桥岛隧”结构。其中,岛隧工程是大桥建设的难中之难。在外海造出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人工岛,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世界纪录,比传统围堤筑岛工艺需时三年更具效率。

120圆筒插海床快速填岛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林鸣在大桥岛隧工程总结表彰大会上表示,岛隧工程共经历四场“战役”,从“第一战役”钢圆筒成岛、“第二战役”首节沉管安装、“第三战役”海底隧道贯通到“第四战役”岛隧工程完工,建成东、西人工岛两座“最美地标”和一条“最美隧道”,终于迎来全面胜利。岛隧工程创下多项纪录,成为世界最长(5.6公里)、埋入海底最深(48米)、单个沉管体量最大之沉管隧道。

林鸣指,在七年建设中,岛隧工程实现“四大创新”和“四大突破”。首创了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曲线段沉管工厂法预制新工艺、整体式主动止水最终接头新方案、复合地基加组合基床的隧道基础新形式;同时,突破了大直径深插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深水基础施工技术、外海沉管安装成套技术和第三代沉管技术。

所谓“大直径深插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是采用120个巨型钢圆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插入海底,再在中间填土形成人工岛。据悉,每个圆筒直径有22米,与篮球场大小相若;最高达51米,相当于18层楼高;重达550吨,几乎比得上一架A380“空中巴士”的最大起飞重量。

水底辟轨装沉管世界首例

至于海底沉管隧道同样是庞然大物。5.6公里的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混凝土管节组成,每个管节长180米,重量达八万吨,排水量超过75000吨,一个标准管节比一艘航母排水量还大。在水下近50米建设深埋沉管隧道,在国际上也被视为“技术禁区”。该项目部门创新提出“半刚性”沉管新结构,能够确保深埋沉管隧道工程得以成功实施并做到不漏水。

作为世界上首例深埋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在将巨型沉管沉放至海底前,需要先在海底通过基槽精挖、抛石夯平、碎石基床整平、清淤等步骤,为沉管安装开辟一条海底“轨道”,这在全球范围内无施工经验可以借鉴和参考。为此,该项目部门开展十多项相关的技术攻关,包括解决碎石基床与沉管安装精度校核、无线声呐深水测控系统等。

港珠澳大桥被誉为“世界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岛隧技术屡创世界纪录。据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施工部门透露,除首创大直径深插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创造221天筑成两岛(每个岛相当于3个足球场大小)世界工程纪录之外,还形成具自主知识产权的外海沉管安装成套技术。

据介绍,在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建设中,将重八万吨沉管在海底软基环境下对接安放,需精准遥控、测绘、超算等一系列技术支撑。外海沉管安装成套技术,创造一年安装十节沉管“中国速度”,大大领先于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施工方配置中国首艘采用深水无人沉放系统的安装船,通过信息和遥控技术,实现管节姿态调整、轴线控制和精确对接。

为确保这条世界上唯一深埋大回淤节段式沉管工程顺利安装,深水深槽沉管施工亦面临诸多问题进行技术攻关。针对珠江口洪汛、台风季极易造成基槽短期内淤强增大等难题,专设碎石基床与沉管安装精度校核的两座测量平台。

33个管节之间有大接头,每个管节又有七个小接头,地基不均匀沉降连同止水材料性能及地震等因素或导致隧道漏水,单是止水带材料就花逾两年自主研发。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首次做到无一处漏水。(记者 方俊明珠海报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