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登录
 两周内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社交帐号登录

学者:还原一个更真实的鲁迅

  • 东方早报
  • 2015/09/25 09:52
分享到:
  • 收藏
  • 33.7万

2010年,《阿Q正传》、《药》、《记念刘和珍君》等多篇鲁迅文章从教材中撤出,朱正说对此并不感到遗憾。

        今年是鲁迅诞辰134周年。9月20日,鲁迅研究学者、湖南人民出版社编审朱正携新书《鲁迅的人际关系——从文化界教育界到政界军界》,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做客海上博雅讲坛。曾为鲁迅作传的朱正将笔触伸向鲁迅的“朋友圈”,以期还原一个更真实的鲁迅。

        9月22日,朱正接受早报专访。贴有“编辑”、“作家”、“学者”等多个标签的他今年已84岁,他说自己的信条便是不写自己不相信的话,不写自己没有弄清楚的事情。
  
        “不断修改”的鲁迅研究

        从初中国文课开始喜欢鲁迅的朱正,于1956年出版了他有关鲁迅的第一本书《鲁迅传略》,那也是中国解放后出版的第一部鲁迅传记。年仅25岁就为鲁迅作传、从交稿到出版不到一年的时间,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但朱正却向早报记者坦言这本书“没有写好”。“书里根本没有我自己的见解,都是跟着当时的主流媒体走。”他说,“所以这本书符合当时的宣传需要。”

        朱正很不满意这一本书。等到1982年《鲁迅传略》修订版面世时,字数已从10万字变成20万字,而且其中许多论点都和旧本不同甚至相反。他说:“这样的书拿到1956年是不可能出版的。这个新版不但是我自己的进步,也是时代的进步。”

        而朱正有关鲁迅的另一部作品《鲁迅回忆录正误》前后也出了五版,每次都因新获材料而增补内容。这本书其实源于许广平于1959年出版的《鲁迅回忆录》。朱正直言自己看了之后大失所望:“没多少是我不知道的事,而且还有很多事实错误。”

        朱正举例:“比如章太炎被袁世凯抓起来的时候曾经一度绝食。许广平在一篇文章里说,当时别人不敢去劝,是鲁迅去劝章太炎才恢复进食的。我后来把章太炎被关押时候写的家书、鲁迅的日记等材料找出来对照一看,就知道许广平说的完全与事实不符嘛!”

        为了纠正许广平书里的错误,朱正开始写《鲁迅回忆录正误》。他后来还把一部分书稿寄给冯雪峰看,得到了冯雪峰的肯定。他给朱正的回信中写道:“觉得你‘正’的是对的……做了对于研究鲁迅十分有用的工作。不这样细心和认真地加以核正,会很容易这么模模糊糊地‘错误’下去的。”

        谈到研究心得,朱正引用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一句话:科学研究最“主要的仪器,即怀疑的批判的头脑”。他以为自己凭借的也就只是这个“怀疑的批判的头脑”。他又引唐代刘知几讲史学家需要的是“才、学、识”三长:“我认为‘识’是最重要的,没有‘见识’还怎么写书?论‘才’论‘学’,我都愧不如人,至于说到‘识’字,我还是有一点自信的。”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选择”

        早年朱正很是喜欢鲁迅的作品,完全赞同鲁迅的是非标准。后来他渐渐觉得鲁迅也有没写好的文章,也有并不妥当的见解。

        在《重读鲁迅》的代序《必将保留的和不必保留的》中,朱正写道:“鲁迅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有一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人感到有兴趣。更有若干篇在写作的当时就并不正确,就更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入世的态度,他的爱国心和正义感,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进步不懈地努力,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传统的骨气,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

        而今,读鲁迅的年轻人似乎越来越少。2010年还出现了“鲁迅大撤退”,各地教材中“被踢出去”的课文涉及《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等多篇鲁迅名作。

        对此,朱正向早报记者说,年轻人现在越来越不读鲁迅,这也是时代在进步。“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选择的东西。”他表示自己对教材中的“鲁迅大撤退”毫不反感,也不感到遗憾。

        “中国有很多好作家,有好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选进教材的,不能说只选鲁迅。”朱正认为,现在开放了,很多以前不让读的书现在都可以读了,现在的读者可以在读鲁迅之外也读别的作家的作品。

  • 标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