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登录
 两周内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社交帐号登录

北斗“一箭双星”精准入轨 编织全球导航系统

  • 大公网
  • 2018/02/13 10:05
分享到:
  • 收藏
  • 34.4万

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消息指,2月12日12时03分,作为农历鸡年中国航天的“收官之战”,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执行“一箭双星”发射,约三个半小时后,作用如“摆渡车”的远征一号“上面级”把两颗北斗三号卫星送入目标轨道。今次发射的特别之处是,不仅送“北斗”,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也用“北斗”。

1.jpg

图:2月12日13时0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 中新社

据悉,从2017年11月起,长三乙/远征一号火箭执行北斗三号组网工程中使用兼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三模接收机,以提高火箭入轨精度及节省燃料。

是次发射是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第三次发射,两颗卫星是该系统第5颗和第6颗卫星,也是整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第28颗和第29颗卫星。执行本次发射的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为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重要成员,它是由基础级和上面级组成的四级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

远征一号“上面级”把两颗北斗三号卫星送入目标轨道,如同“摆渡车”的上面级可测量自身所处太空环境并回传数据,为后续飞行器进入太空积累经验。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李京红说,“三模”是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美国GP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俄罗斯格洛纳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三种模式互为补充,由此提高火箭飞行入轨精度,从而降低远征一号上面级和卫星组合体推进剂的消耗。

被喻为北斗组网工程“专属列车”─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第84次发射,当中27次是与北斗导航卫星“牵手”,其中6次为“一箭双星”。2010年,新一代适于直接入轨“一箭多星”发射的导航卫星专用平台研发成功。今年1月12日,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北斗全球导航系统第3和第4颗组网卫星。

三成员披耐紫外线外壳

长三甲系列火箭今年14次发射任务有8次将以“一箭双星”方式发射北斗三号卫星。根据规划,在2018年底前,北斗三号将建成18颗卫星的基本系统,具备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的能力。这18颗卫星将全部由长征三号甲系列来发射完成。

今次将北斗卫星送入轨道的远征一号“上面级”是一种运载工具,即在火箭基础级上增加相对独立一级,像“摆渡车”般把乘客送往相应的目的地。目前远征系列有3名成员,分别是针对中高轨直接入轨任务、具两次启动能力的远征一号,启动次数多达20次、可完成不同轨道多星部署的远征一号甲,以及具两台发动机、执行高轨多星直接入轨任务的远征二号。研发团队为设备披上耐紫外线材料制成的“防护衣”,作为元器件屏蔽防护壳。

据悉,今年远征家族将再添称为远征一号S的新成员,以专门为满足中低轨、短时间发射需求研制,拟今年搭配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执行太阳同步轨道发射任务。

2.png

长二丙重返商业市场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指挥岑拯介绍,在2018年35次火箭发射中,有“金牌火箭”美誉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将有14次,其中8次将以“一箭双星”方式执行。同样有“金牌火箭”之称的长征二号丙火箭今年料有6次任务,以发射巴基斯坦遥感卫星、中法海洋卫星这样的国际合作项目格外瞩目。这标志长二丙火箭将时隔19年重新返回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

“长五”“长七”蓄势再出发

3.jpg

图:北京科博会上展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模型 网络图片

去年长征五号火箭的发射失利给后续航空航天工作带来不利。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党委书记兼常务副理事长梁小虹此前指出,这关系到嫦娥五号月球背面采样任务,以及2020年天宫站发射能否完成。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七号火箭总指挥王小军表示,备受瞩目的长征五号将今年迎来“复出”。

作为中国目前运力最大火箭,“长五”肩负未来中国探月三期工程、载人航天、火星探测等重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全年宇航发射计划显示,“长五”将在今年执行发射任务。王小军介绍,研制团队今年将在前两次成功发射基础上,创新方法,进一步提升火箭产品可靠性,同时开展长征七号改进型火箭研制和设计工作,积极开拓市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透露,2018年,长征十一号火箭预计将执行发射欧比特卫星、吉林一号卫星等4次商业航天的发射任务。

另外,前瞻产业研究院9日发表的研究员专栏文章指出,2018年商业发射、太空旅游、天地一体化蕴藏巨大商机,今年前两个月中国6次火箭发射皆为商业卫星,在全球17次发射中占比逾三分之一,料中国将占据2018年火箭市场首位。2018年全球火箭发射次数在110次以上,仅中国便计划发射40多次。

中科院启地球大数据工程

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12日启动,将建立具有全球影响力、国际化、开放式的国际地球大数据科学中心,力求在资源环境、海洋、三极、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安全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专项负责人、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郭华东院士介绍,该专项将瞄准突破一系列技术瓶颈问题,形成资源、环境、生物、生态等领域多学科融合、独具特色的地球大数据云服务平台,成为支撑国家宏观决策与重大科学发现的大数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同时,构建大数据驱动的、具有高度影响力的数字地球科学平台,全景展示和动态推演“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过程与态势,实现对全景美丽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精准评价与决策支持。“用一条‘红线’,把分散的大数据的‘珠子’串起来。”郭华东说,这一科学工程致力于实现地球大数据技术创新、重大科学发现和一站式全方位宏观决策支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