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帅谈独立电影:更加强调个人表达权
- 中国新闻网
- 2014/08/08 17:02
-
收藏
-
22.0万
“腾讯书院”沙龙现场
中新网北京8月3日电(上官云) 3日下午,评论家、策展人王小鲁、第六代导演代表王小帅做客腾讯书院,畅谈“中国当代电影的叙事轨迹”,并于沙龙结束后与读者展开互动,就中国电影的发展轨迹与叙事方式的变迁进行讨论。
“独立电影”出现后更强调个人表达权
在当天的沙龙上,策展人、评论家王小鲁首先谈起“独立电影”的由来。他曾写过一部专著《电影与时代病——独立电影文化评价与见证》剖析中国独立电影发展态势;而近期出版的新作《电影政治》则对此展开深入研究。王小鲁表示,从上世纪90年代算起,独立电影大概诞生于1993年前后,第六代独立电影的执导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社会生活经验来创造作品,更加强调个人表达权。
王小帅则以切身经历谈到对独立电影的看法。出生于1966年的王小帅是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所执导的《冬春的日子》是中国独立电影的奠基之作,被BBC评为电影诞生以来的100部佳片之一。2005年的作品《青红》荣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他说,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有一批年轻的电影人从学校毕业,在事业成长的过程中总在自觉不自觉地打破这些界限,希望个人表达不被其他声音取代,那时电影形态和制作过程本身显现出的是自我和政治间的自然挂钩。
但据王小鲁分析,王小帅的作品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同时,没有放弃个人对社会理解的表达。他说:“通过这些电影,作为接受者的观众可以通过观察来对左右电影生产的强制性意念进行分析批判;同时和导演一起呼唤一种表达权,把真正属于自己的理解加入电影叙事。”
第五代导演以新的美学进入电影
独立电影的出现既是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节点,同时仍然存留之前电影发展历程的影子。王小帅分析,《林家铺子》、《万家灯火》等早期电影都因其自身优秀拍摄成果流传很久,后来电影的宣传意味则逐渐加强,再后来第五代导演出现,用新的美学进入电影,颠覆了以前中国电影传统叙事方式。
他表示,独立电影甫一出现的时候并不好做。“那个时候技术条件比较差,更多的是要一种新的电影表达,其实到现在独立电影的价值大家仍在争论。”王小帅称,他本人很珍惜“独立电影”这一称呼,电影既具有独立的观点同时也没有因为“独立”而显得失衡。
王小帅进而分析,好的独立电影都暗含很广泛的价值观,甚至具体到对人的关怀,这是上世纪90年代新电影出现的重要一点,把现实和关怀的触角放在每个个体身上。
针对王小帅提出的观点,王小鲁则表示,目前的电影创作,以《私人定制》为例,其中涉及对腐败问题、贫富分化的分析,也含有自己的观点,已经不可能是纯粹娱乐,“包括整个第五代导演曾在上世纪80年代想要‘突围’,在电影拍摄局部做了一些革命性改变,同时塞入个人的一些文化观念。”?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