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竞:中国观众需信仰 期待与影片“对话”
- 搜狐文化
- 2014/06/06 15:15
-
收藏
-
25.9万
王竞:中国电影价值观倒退 中国观众需信仰 期待与影片“对话”
内容简介
身为“学院派”导演的王竞,他的《万箭穿心》大受好评,他赋予电影的不仅是时代与人物的关系,更是一座城市和个体间的融合。在他的影片中,死亡与迷惘被层层穿透,生死同一。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他表示其属于神性驱使的一代,有着明确的价值观,但对于低成本影片的拍摄他却说“不是你选择低成本,而是低成本在找你”……
王竞
王竞:“电影可以发掘一个城市的魅力”
搜狐文化:先问一个关于北京电影节的问题,您如何理解城市与电影的关系?
王竞:我们对城市的理解或者记忆其实都是来自于电影。比方说巴黎,我们到那儿的时候好像就看到了一个故事、一个神话或者一副画面。实际上电影里的故事、场景会给城市一个意义。电影可以发掘一个城市的魅力,它会将这个城市填充到一个故事里面去,会赋予它一些色彩。可惜直接指向北京本身的故事并不多,关于巴黎、东京、罗马等这些城市的电影故事不少,说到这些城市,你的脑子里面就会有它的印象,而北京还是缺少关于它的电影。
搜狐文化:您曾说中国电影中的城市大部分都是都是“千城一面”,更强调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不像《罗马假日》这样的电影,会让观众对这个城市充满向往。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国电影“千城一面”的情况?
王竞:中国城市大部分都有这个问题,它变得太快,人在里面找不到归属感。但其实有些城市是可以有故事的。因为它有历史形成的氛围,另外它承载故事的可能性足够大,不同的区域慢慢会形成自己的色彩,成为有故事的“潜力”,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得有人发掘这个故事,以及这座城市的魅力。
搜狐文化:今年电影节入围的中国影片是《一代宗师》和《中国合伙人》,荣获柏林金熊奖的《白日焰火》也没有入围,您如何看待北京电影节的评选标准?
王竞:北京电影节才刚刚开始,它需要慢慢找到自己清晰的位置,北京政府对它的支持力度很大,但是它肯定在某些方面还存在题。电影节那种植于观众当中的根可能还不够,上下有点脱节,所以说电影节本身也在成长。另外,中国电影节选什么样的中国电影其实也是有点模糊。目前关于中国电影还没有特别明确的声音,《一代宗师》反映出王家卫已经很成熟了,他的电影带点诗意同时还带点散文化。但是大陆的导演除了冯小刚、张艺谋等成熟的导演,形成了了自己的风格,其它大部分导演在角色以及影片的类型上还没有找到很明确的位置。
搜狐文化:在电影节入围的影片中,低成本的影片很少。现在很多导演都会强调自己的影片是大投资大制作,您认为低成本电影除了资金以外,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王竞:首先不是你选择低成本,而是低成本在找你。想自己做导演的人太多了,想拍电影的人也太多了,你有片子拍就不错了。但是中国电影一年超过七百部,少量的片子没拍就已经赢了,比如张艺谋、比如冯小刚。如果你有大的资金、大的明星、商业化的题材,这也就是奔着成功去的。有些被观众寄予希望值的导演也是有可能成功的,比如赵薇,虽然第一次拍电影,成败另说,但是观众对这样的导演拍出的片子会有期待。
这样一归完,再往下大部分是低成本或者是拍出来注定要死的片子。我们做的片子已经是这个起点,反而到了这个起点之后,就会使把劲让它不管在哪个层面都能立得住,干脆在里面尽可能多的放自己的东西,置之死地而后生,还能做出一点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这些年来低成本就是这样,因为没有压力,因为能豁出去。其实中国大部分片子都是低成本。
王竞:“中国第五代导演是神性驱使的一代”
搜狐文化:芦苇老师在之前接受搜狐文化采访时说过,中国第五代导演是中国目前最出色的一代导演,因为第五代导演价值观都很清晰,到了第六代的时候,价值观变得越来越模糊、商业味道很重。您也是第五代导演之一,您如何看待芦苇老师的评价?
王竞:我觉得他说的是对的,第五代导演属于神性驱使的一代,有明确的价值观。冯小刚他们出来的时候,其实是以突破这个价值观来确立自己江湖地位的,跟王朔一样实际是反神权。《一九四二》也好《唐山大地震》也好,最后大家发现他还是第五代导演。现在这一拨导演,比如《北京遇上西雅图》、《泰?》、《小时代》等影片,它们跟观众的对话是好的,但在另一个层面上,观众又觉得太浅了。用什么东西才能跟观众对上话,这一点可能是所有导演的困惑。
冯小刚在对待这个问题上,很真诚地想对观众说点什么,结果观众不买账。现在中国电影处于这个状况,要跟观众找到一个能够对话的层面,而且这个层面大家是平等的,从导演来说这个对话是有意义的。这个很难,因为它牵扯到一个整体价值观的问题。整个中国,不仅这一代人包括老一代人,大家的价值观都有点模糊,有点偏差。为什么有人怀念毛泽东,因为在毛泽东的时代,大家觉得活着还挺充实,有信仰。这里面有一个偏差,大家追着想找的是一个神性的东西,但是找错了找的是神权。
搜狐文化:每部影片其实都包含了导演的“情怀”,那您的情怀是什么?坚持的动力又是什么?
王竞:我觉得我就是坚持不堕落,不做自己看不上的东西。所有的导演都希望票房过亿,票房过亿并不是说有多少钱,而是你的片子被更多的观众了解了。这肯定是所有导演都想达到的。就看用什么途径去做到这一步了,比方说管虎是挺有追求的导演,拍的《厨子戏子痞子》票房不错,他做了努力证明自己能够做到过亿票房,但是代价有点大。我认为,他可能还是不应该用那样一种方法去获得观众的认可。我觉得“守住自己”才是最该坚持的。
搜狐文化:有人评价说,您属于学院派,对电影的叙述有敬畏感,您赞同这种说法吗?
王竞:是,可能是学究气,其实不见得是好事。
搜狐文化:这种敬畏感会让您做导演时被“局限”吗?
王竞:有好有坏,坏的地方就是你会觉得有好多电影创作上的红线不能踩。我脑子里面想了这么多年、学了这么多年,景别的关系就是这样一个关系,你让我往前多走那么一步就不行。但是我看到好多导演没这个东西了,他的片子可能也挺受欢迎的,但我自己仍然不能接受。我觉得如果我这么做,那就是犯了错误,尽管这个错误观众原谅了,但我却不能原谅自己。禁忌太多就转变成不利的因素。但这个东西也帮了我很多,很多人的片子失败了是因为没有叙事规律,我觉得我幸运是因为我对规律的研究保护了我或者说帮助了我。
搜狐文化:您心目中讲故事最好的导演是谁?
王竞:科恩兄弟、斯皮尔伯格是我喜欢的。斯皮尔伯格的《夺宝奇兵》那样最赚钱的片子我反而感觉一般,但是带有一点情感寄托的片子比如《慕尼黑》、《拯救大兵瑞恩》等影片,就是我最喜欢的。科恩兄弟也特别会讲故事,知道用什么手法能把观众的心抓住。科恩兄弟可以让一个人在一个不大的故事里牵动人心,这个就是会讲故事,他们知道故事里面的秘密,知道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好。
王竞:“审查制度并未完全制约中国电影”
搜狐文化:有人评价说,现在中国观众的价值观有偏差,庸俗拜金,欣赏水平在倒退。您赞同这种说法吗?
王竞:我觉得不是欣赏水平的问题,而是他骨子里追求的东西的问题。现在有一拨人以骂别人装X作为发泄,把所有追求精神价值的人都骂成装X一族,这应该说是时代的问题。这个时代的故事就是这样,但是我觉得一定有人不满足,这些人在这个时代里可能不是主流的声音,但是他们确实能够对这个时代的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
《白日焰火》就是一个好例子,它票房过亿了,也许内容还不足以让所有人满意,但是最起码它有了自己要追求的意境,有了自己追求的人物状态,有了自己追求的品格。包括像现在也有一些片子不完全是所谓的商业片,包括像《中国合伙人》等等,虽然说的是一个发财梦,但是我觉得还好,最起码在叙事上,在整个表演上,在成熟度上比很多影片有意思。这些都是积极的影响,把电影慢慢带得更丰富,带得更有价值。
搜狐文化:您认为中国电影走过了这么多年,有哪些方面是该进步没进步,不该倒退反而倒退了的?
王竞:影片的价值观追求肯定是退步了。像谢晋、谢飞这拨导演,他们原先的文学功底都非常好。现在很多导演连书都不看,作品的味道明显太清太淡。另外,过去导演的人生阅历都比较丰富,很多导演人生的起伏、经历的时代,都可以把人生的阅历拍出来。现在好多导演又年轻又不读书,就只剩下抄袭了。
但是从方法上看,画面技巧这个层面肯定是进步了。电影拍的比以前炫了,以前的电影手法单一,太中规中矩了,现在看上去更花哨了,有一些导演擅长特技,尽管说这一块跟美国比还远远不够,但是进步还是挺快的。
搜狐文化:导演如何跟观众对话,如何激发观众到电影院观影的热情,您觉得在这些方面,中国电影还有哪些欠缺?
王竞:这些年跟观众对话其实是有些变化的,以前我们找的方法只是好莱坞。但是从《泰?》之后,中国市场上开始有一些片子不去按这个规律做了,至少现在中国观众是不完全跟好莱坞走的。中国导演现在在努力寻找的是中国方式、中国味道。再往后就是要研究叙事的规律,研究怎么把一个故事讲得更好更吸引人,怎么去塑造更有意思的人物,这肯定还有很多问题要去探讨。
搜狐文化:有人说中国电影其实大多都死在审查制度上,您觉得审查制度是制约中国电影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吗?
王竞:怎么说呢,如果把这个分级制度取消了或者变成真正的电影分级制,取消电影审查,那么我认为中国电影肯定能上一个大的台阶。韩国电影的兴起其实就是从电影法取消开始的。但是把所有的制约都归咎于审查,真的有点不公平,毕竟电影并不是都需要去过红线的。公平地说,今天跟过去相比已经是一个可以拍电影的时代了,至少从我遇到的状态来说,会有跟审查的磕磕绊绊,但是完全被禁是没有的。
搜狐文化:抛开外力因素,您觉得如果一部电影想成功,至少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王竞:第一是题材,新颖的题材大家都想看。对于观众来说,明星也是一个效应,想看一个明星的理由,跟他的演技没有多大关系。还有就是要把一个故事讲得吸引人,有很多故事内容很好,就是被导演讲砸了。画面也很重要,这不是说你非要弄大场面,但是要找到画面特有的味道。比如《白日焰火》就找到了刁亦男心中的哈尔滨,在这一点上他就成功了。一个好的片子不仅仅要停留在看电影的一个半小时里,应该有能回味留下来的东西,做到这一步,需要导演去发掘观众过去没有被触碰到的地方。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