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登录
 两周内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社交帐号登录

五部门介绍70年变化:满足人民新期待 在发展中改善民生

  • 香港卫视
  • 2019/09/26 16:42
分享到:
  • 收藏
  • 43.2万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9月26日举办第二场新闻发布会。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民政部部长黄树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纪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一起介绍满足人民新期待,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21.jpg

新闻发布会现场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70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拼搏,中国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70年来教育走过的历程波澜壮阔,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每一个家庭是那样的紧密相连,也与每一个人的成长是那样的息息相关。从五个方面来看。

第一,从数量看规模。经过70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建起了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现在有各级各类学校51.9万所。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2.76亿。各级各类专任教师1670多万。

第二,从质量看水平。经过70年的努力,我国现在教育总体水平已经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国家高层次人才60%以上集聚在高等院校,国家基础研究和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60%以上是由高校承担,国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60%以上建在高校,国家科技三大奖60%以上是由高校获得的,这是重要的综合国力。

第三,从结构看功能。经过70年的努力,现在已经建立起了功能完善、学科匹配、结构适宜的教育体系。结构决定功能,功能支撑贡献。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为国家培养了两亿七千万接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各类人才。国家新增劳动力中有48.2%的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13.6年。这是很重要的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

第四,从开放看影响。经过70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现在已经成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的主力军之一,是主要大国。无论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来看,对外开放的水平都在不断扩大。基础教育的质量水平和特色,是世界公认的。教材走出了国门,在PISA比赛中每一次我们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现在国家是世界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世界第二的留学目的国,亚洲第一的留学目的国。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地提升,已经成为本科工程教育学历资格互认的《华盛顿协议》的成员国,我们的工程教育现在走遍全球都承认。

第五,从制度看保障。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建立了大中小学相衔接的思政工作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支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投入保障机制。从2012年开始,实现了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4%的目标,从那开始,连续七年保持在这一水平上。2018年,全国教育投入总量4.6万亿,和建国初比,年均增长13.4%,增长幅度是很快的,教育支出已经成为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支出。这些制度保障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民政部部长黄树贤表示,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级民政部门狠抓农村灾荒救济;对城市的残老孤幼、贫民给予生活救济,对游民乞丐进行收容改造;优抚烈士和军人家属,做好复员转业军人安置;指导基层政权建设。做好宣传婚姻法、人口调查、民工动员、行政区划、社团登记、殡葬管理等工作,民政工作在医治战争创伤、稳定社会秩序、稳固新生政权、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政事业取得了历史性发展和成就。一是社会救济从临时性措施发展到制度化保障,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了与扶贫开发的有效衔接,每年保障6000万左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织密兜牢了基本民生网底。二是养老服务从面向困难老年人逐步拓展到全体老年人,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17.33万个,床位735.3万张。城乡统筹的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已经全面建立。三是儿童福利从孤儿向所有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延伸,每年服务保障1400多万儿童。残疾人两项补贴惠及1006万困难残疾人和1193万重度残疾人。四是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从强制性收容遣送转变为自愿受助、无偿救助,平均每年救助近200万人次。五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并不断完善和发展,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78.8%和45.7%。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已经突破百万,注册志愿者人数已经超过1.2亿人。六是社会组织有序发展,各类社会组织达到83.5万个。慈善事业从自发分散向法治化、组织化、规范化转变,2018年全国社会捐赠总额超过900亿元。七是行政区划结构体系不断优化,界线勘界和两轮全国地名普查圆满完成。八是婚姻登记管理不断规范,近年来平均每年办理婚姻登记1400万对左右。九是殡葬改革持续深化,全国火化率达到50.5%,惠民殡葬制度普遍建立。十是党对民政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央批准民政部新设了养老服务司、儿童福利司、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民政部门的职能得到了强化。民政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并加以巩固。

下一步,我们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学习贯彻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的决策部署,恪守“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纪南表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促进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就业方面,我国就业局势保持长期稳定,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一是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人数从1949年的1.8亿人增加到2018年的7.8亿人,扩大了3.3倍,同期的人口数扩大1.6倍。其中城镇就业扩大了27.3倍。近年来,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已连续6年超过1300万人,每年新增数接近1949年城镇全部就业人数,那时候的城镇就业人数也就1500万左右。二是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城乡就业的格局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城镇就业人员的占比从1949年的8.5%,提高到2018年的56%。第三产业就业的占比从1952年的9.1%,提高到2018年的46.3%。就业渠道多元化、就业形式多样化不断发展。三是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大幅提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壮大。职工收入不断增长,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同时,中国特色积极就业政策不断丰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不断培育完善。

在社会保障方面,我国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网不断织密扎牢。一是纳入保障范围的人员越来越多。1951年参加劳动保险职工人数269万人,现在基本养老保险已覆盖超过9.5亿人。失业、工伤保险的参保人数均在2亿人以上,覆盖绝大多数职业群体。二是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基金规模不断扩大,养老、失业、工伤三项保险基金累计结余6.8万亿元。三是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基本养老金持续增加,失业、工伤待遇稳步提高。服务更加方便快捷,社会保障卡的持卡人数现在已近13亿人。我们国家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基本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2016年,国际社会保障协会授予中国政府“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取得的成效。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全面建成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从四个方面来看。

一是人民群众的住房条件显著改善。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经过长期的努力,我们基本上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大国城乡居民的住房问题。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49年的8.3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39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提高到47.3平方米。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推进,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8000多万套,帮助2亿多群众解决了住房困难,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住房保障体系。

二是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镇化进程波澜壮阔,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城市数量由1949年的132个增加到2018年的672个,城镇化率由10.6%提高到59.6%。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道路长度增加了15倍,建成区的绿地面积增加了19倍,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分别提高263倍、395倍,燃气、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96.7%和98.4%,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人居环境更加生态宜居。

三是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乡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支持1794万农户改造了危房,700多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住房安全有保障。加快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村容村貌明显提升,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加强传统村落保护,6819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四是建筑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建筑业总产值比建国初期增加了4000多倍,从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口的比重超过7%,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显著增强。为推动城乡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改善了城乡生产生活条件,工程建设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港珠澳大桥、北京新机场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建设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建筑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顾成绩,我们倍感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表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我们国家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把人民健康放到优先发展战略的位置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使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开始了历史的新征程。

70年来,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77岁,婴儿死亡率由200‰下降到6.1‰,孕产妇死亡率由1500/10万下降到18.3/10万,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用比较少的投入解决了全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看病就医问题,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经过70年不懈的努力,我们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是有几个方面:

一是医疗卫生网络不断健全,服务的可及性显著提高。我们国家建立了覆盖城市(省、市、县)、农村(县、乡、村)的医疗预防保健三级网,使全体人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成为可能。社会办医速度也正在加快发展,2018年,民营医院床位占全国总床位超过26%。全国的医疗卫生机构的总数超过99万个,床位达到840万张。卫生健康系统人员总数达到了1231万人,每千人口医生数达到了2.59人,每千人口的护士数达到了2.94人,超过了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是卫生投入不断提高,群众看病就医的负担逐渐减轻。2018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达到6.6%。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和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不断提高,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从无到有建立起来。本着低水平、广覆盖、可持续的原则,覆盖人口达到了13亿多,参保率稳定在95%。我们用比较短的时间,建立了世界上最大基本医疗保障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下降到28.6%,进入了一个本世纪最低的水平。

第三,坚持预防为主,主要疾病得到遏制。我们国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使城乡卫生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我们国家实行计划免疫制度,使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降低到了一个非常低的水平,我们国家注意控制重大疾病,使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乙肝这些重大疾病得到了控制,职业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我们国家具有一支完整的卫生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队伍和体系,成功地处置了非典、H7N9等重大突发疫情。

第四,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我们国家在一些医学的关键技术领域里有一些新的突破,产生了一批国际领先成果,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法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在扩大医疗服务供给,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加大医德医风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2018年,全国门急诊总量超过83亿人次,出院量超过2.5亿人次,全力开展了健康扶贫,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贫困人口等重点人群的健康,不断提高卫生健康服务的公平性。

第五,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进传承创新。加强中医人才培养,评选表彰国医大师,推进中医的适宜技术,推动中医药在海外发展。

第六,拓展卫生国际交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我们国家累计向71个国家派遣医疗队队员2.6万人次,诊疗患者2.8亿人次,我国加强同国际组织的合作,支持西非抗击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与国际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签订并实施了160多个健康领域的合作协议。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健康中国的战略,推动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地发展,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分享到: